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党建园地

2023-10-30 10:29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A A A

  01
  
  10月14日,首届呼和浩特国际雕塑艺术展开幕。
  
  12天来,每天观展人数均超千人,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成了市民打卡新地标。
  
  其中,作品《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令观众久久驻足。
  
  抬头遥望,苏格拉底与孔子比肩而立,孔子温文尔雅,如沐春光,作交手磬折礼;苏格拉底迎面倾听,俩人挺拔健硕,气宇轩昂,正侃侃而谈。
  
  雕塑以写意的雕塑手法,生动地诠释了孔子与苏格拉底的睿智与风采、精神与哲思。
  
  在占地面积7.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规模位居全国第三的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我们看见了更多“跨越时空的对话”。
  
  
  02
  
  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长征》组雕环厅而列,气势恢宏。
  
  《长征》组雕,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担任主创,国内优秀中青年雕塑家组队,多次深入福建、贵州、四川等地采风,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后创作而成。
  
 
  《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一件件作品凝聚了当代雕塑家对革命先辈的无限崇敬,生动展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故事,是新时代以艺术创作赓续红色文脉的壮丽诗篇。
  
  雕塑,以形记史、用形铸魂。
  
  《问道》,两座雕塑如木如石,清晰可见的指痕与刻痕入铁三分,震撼人心——一场被千年时间永远定格的孔子和老子两位先贤对话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永恒的旋转》,是运动员向空中旋掷铁饼的拼搏瞬间,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生动展现;
   
 
  《逐梦》,是航天员等待出征的坚定时刻,是载人航天精神的细节刻画。
   
 
  ……
  
  都被定格在艺术里、凝铸在塑像中。
  
  建构国家记忆、展现民族精神,雕塑,塑的与时代共振、与人民共情的沉甸甸的心中记忆。
  
  03
  
  于青城市民而言,这场雕塑艺术展有太多惊喜。
  
  米开朗基罗的《暮•晨》、罗丹的《思想者》、亚历山德罗斯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闻名世界的经典佳作荟萃。
   
 
  法兰西艺术学院院长阿巴吉的《上船》、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院长托马索的《和谐的形态》、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的《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中外大师的代表作神遇。
  
 
  韩美林的《牛》、李象群的《永恒的旋转》、武定宇的《草原母亲》……国内老中青三代雕塑名家的艺术精品集结。
  
 
  各美其美璀且璨,美美与共正当时。
  
  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与中国画家齐白石进行着“超越时空的对话”;
  
  走过联合国总部、希腊雅典等地,来到中国•呼和浩特的雕塑佳作搭建起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熔铸古今、汇通中外。
  
  这场对话,正如吴为山说的,是艺术巨匠的智慧与风采的平等对话,是不同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的平和对话,更是超越文明、超越时空的人们心灵间的对话。
  
  04
  
  国际雕塑艺术展,落地青城,一战倾城,吸引世界瞩目。
   
 
  有人问,能让艺术家们将作品和感情都倾注于北疆大地,内蒙古究竟有何魅力?
  
  文化优势,是根本。
  
  草原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北疆大地幅员辽阔,北疆文化内涵深厚。
  
  《昭君出塞》,是昭君和亲在去往塞外的场景,作品既有线描的细致入微,又有构图的恢弘壮阔,生动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万马奔腾》,艺术地表达了“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让人仿佛看到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内蒙古如同矫健的骏马,正和着时代的节拍,昂首阔步、一往无前!
  
   
 
  《草原母亲》,取材于“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武定宇在内蒙古采风100多天创作而成,3件作品分别落户在北京、上海、呼和浩特,有1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
  
  当人们看到雕塑中古老的驼队、看到奔腾的骏马、看到国家的孩子、看到威武的国门的时候,一种自豪、一种归属、一种责任油然而生,同时也对北疆文化有了进一步的感知。
  
  05
  
  许多观众在观展后感慨:
  
  高品质、高规格,还会再来,还得细看。
  
  一次,当然不够。
  
  谁说这只是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呢?
  
  让人们推窗就能见历史,行走便能知文化;让城市浓郁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时刻滋养着人们的精神和生活。
  
  说到底,这是高品质文化供给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双向奔赴”的一次对话。
  
责任编辑:崔致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