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马奔驰保边疆

党建园地

2023-10-11 10:22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A A A

  01
  
  国庆节期间,一则内蒙古呼伦贝尔10岁女孩跟随爸爸骑马巡边的视频在网上走红。
  
  视频中,女孩身着迷彩服,手举五星红旗,策马驰骋在边境线上,跟随爸爸干着一项神圣而又平常的活儿——巡边。
  
  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微博号分别以《飒!#10岁女孩跟爸爸骑马巡边英姿飒爽#》《英姿飒爽!#女孩骑马高举国旗的这一刻太帅了#》为题进行了报道,阅读量均超500万次,一度登上热搜。
  
  
  网友们直呼:“骑马高举国旗的那一刻,太帅了!”“女承父业,英姿飒爽!”
  
  女孩的爸爸础鲁说,自己是一名边境守护员,10岁女儿从小就跟着他耳濡目染,知晓守护边境的重要性。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祝福新中国生日,接续传承好守边护边接力棒。
  
  巡边守边为什么很重要?我们一起来看看。
  
  02
  
  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
  
  内蒙古是祖国的“北大门”和首都的“护城河”,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安宁,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是内蒙古的重大政治责任。
  
  8月12日至16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从去年“走边关”的终点包头市满都拉镇再出发,一路向东,深入边境一线,考察强边固防工作和边境地区发展情况。
  
  孙书记先后来到四子王旗、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东乌珠穆沁旗、科右前旗和阿尔山市,进旅部、下连队、访哨所,实地考察执勤点、边境派出所、边防大队检查站执勤备勤情况,行程1800多公里。
  
  这已经不是孙书记第一次“走边关”了。
  
  去年8月4日至9日,孙书记到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和包头市的边境一线,考察强边固防工作。
  
  当时,孙书记从边防某连“西部第一哨”清河口哨所开始,一路向东,行车1800多公里,连续走访了7个连队、3个哨所、1个边境派出所、1个镇、5个嘎查和3名护边员,看望慰问边防官兵、执勤民警和护边群众。
  
  这段经历,孙书记还在新闻发布会上讲过。
  
  去年8月,孙书记在出席“中国这十年·内蒙古”主题新闻发布会,在谈到内蒙古守好“北大门”、建好“护城河”时,他说,“前些天我用6天时间走了趟边关,行程1800多公里才看了1/3的边境,期间光轮胎就跑破了七八条,可以想象那里的边民和战士有多艰苦。”“我们途经的一个叫恩格日乌苏的嘎查,有5800多平方公里,走了大半天还没跑出这个村,可见内蒙古有多辽阔。”
  
  “北大门”“护城河”,这是两个比喻,事实上,这扇“门”可不是一般的大,这条“河”可不是一般的长。
  
  从蜿蜒界河到国门口岸,从茫茫林海到广袤草原,8000多里的边境线,36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守好“门”和护好“河”的责任极为重大、任务极其繁重。 
  
  03
  
  守好“门”护好“河”,是边防官兵、移民管理警察和广大边民群众等的共同责任。
  
  “海东青骑警队”
  
  身骑骏马,胸印猎鹰图案,动作间尽显英勇威猛……他们的制服上赫然写着“海东青骑警队”。
  
  今年8月份,有游客在陈巴尔虎旗莫尔格勒河景区游玩时,拍下了海东青骑警指挥交通的视频,尔后上传网络,播放量高达8189.3万次;央视网、新华社等转发报道,让人们认识了这支队伍。
  
  
  这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
  
  “海东青”是一种猎鹰,被称为“万鹰之神”。正如其名,海东青骑警队就像猎鹰一样,忠诚、勇敢、永不放弃。
  
  自骑警队成立以来,巡防边境里程已超7万公里、完成各类活动安保500余次、救助群众400余人。
  
  他们是草原上的“活地图”,是牧民身边的贴心人,更是一份妥妥的安全感。
  
  边防驼运排
  
  在祖国西北边陲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苏木,45.25公里的边境线上,有一支担负着“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使命任务的特殊队伍——边防驼运排。
  
  
  这支队伍不仅是一支国防宣传教育的中坚力量,还曾积极参与保障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发射、返回舱回收等重大任务3次,配合军事演习部队累计疏散危险区域人员15次2343人次。
  
  巡边绕地球赤道两圈的护边员
  
  在距达茂草原哈赤山760号中蒙界碑5公里的边境线处,有一户飘着五星红旗的牧户,那是阿迪雅的家。
  
  每逢节假日,阿迪雅都要带领家人,在晨光中举行升旗仪式。
  
  
  阿迪雅是边境派出所的一名义务护边员。1984年,从边防部队退伍后,他就许下了要“守护边疆一辈子”的诺言。
  
  “我要一辈子守好祖国边疆,因为我的根在这片草原,所以我爱着这片草原。”一句承诺,他已践行了39年。
  
  39年来,他义务巡边近1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两圈还多。
  
  在他的感召下,两个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先后回到家乡,加入了护边员队伍。
  
  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中蒙边境线上,有一位78岁的护边员,被称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她就是尼玛。
  
  半个世纪,尼玛老人只干了一件事——巡边。
  
  如今尼玛年龄大了,儿子哈达布和、儿媳敖登格日勒接过母亲的“接力棒”,一家人继续坚守在这片土地上。
  
  
  严寒酷暑、年复一年,尼玛母子义务巡边18万多公里,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近千人次,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
  
  在这条边境线上,像尼玛母子这样的“边境堡垒户”如今有33户。他们是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家在哪,国旗就升起在哪。
  
  04
  
  如何守好“北大门”、建好“护城河”?
  
  ——稳边固边是根本。要深入实施“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军地一体化建设三年行动,提高沿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和重大基础设施保障水平。扶持边境旗市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建设。
  
  ——解决人的问题是关键。要着力解决边境地区人口“空心化”问题,研究出台差异化和精准化的补贴政策。推进“数字边防”“智慧边防”建设,实现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
  
  ——基层治理是“底座”。要继续坚持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探索推行草原110、戍边警务室、蒙古包哨所、红色堡垒户等,构建起稳边固边的“天罗地网”。
  
  ——党建引领是“基石”。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工作体系,规范苏木乡镇、嘎查村两级组织运行,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 
  
  05
  
  边关是国,边关也是家。
  
  关于“边关”,有千百种解读,驻守边关的人们给出的答案总是撼人心魄而隽永悠长。
  
  接续传承好守边护边接力棒,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莫道边关长且远,万里尽是护边人。
责任编辑:崔致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