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一场以“历史城区如何破镜重圆”为题的学术对话,引发了专家学者的热烈探讨。大家各抒己见,就如何持续做好历史城区、历史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提思路、谈对策。
很多城市都有一些历史城区。一方面,它们保留了城市的记忆,寄托着我们的乡愁;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房屋老旧、生活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娱乐设施不配套等共性问题。据报道,目前,全国已认定历史文化名城142座,划定历史文化街区超过1200片。
历史城区,是文化遗产,也是生活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调研老城建筑和文化街区,对传承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作出重要指示。
2019年2月,在北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2020年10月,在广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
……
那么,历史城区改造如何既能尽量保留原汁原味,留住城市记忆,又能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工作生活需求,值得思考。
01
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满足群众需求与解决难点相结合。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在历史街区里,老百姓的生活生产活动在延续,街区是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场所,必须尊重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在保护历史的同时,还要不断改善提升人居环境,让人留得住,愿意住,住得好。”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宋晓龙这样建议。
这样的实例非常多见。
比如,北京旧鼓楼大街以“林荫佳境、邻里共享”为主题,注重营造老街悠闲慢生活的场景。
“根据民意调查问卷,决定景观提升从拆除旧围栏、增加休闲健身场地和完善绿化种植层次入手,通过花园小径全线串联起邻里交往、商业互动、景观视廊及街景呼应等功能。”设计师梁毅说。
再比如,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江苏南京市秦淮区小西湖片区的改造采用共商共建的方式,建设方、专家、居民等坐下来,大家一起商量着办,让历经沧桑的老城南片区华丽转身。
小西湖片区地处江苏南京老城南东部,有7处历史建筑、7条历史街巷、30多个传统院落。
改造前,街区地上房屋密集,临建、违建扎堆,地下市政设施年久失修、管网功能老化严重,居住安全和消防安全隐患重重。
改造或翻建后的居民自愿腾迁院落,成为街区的社区活动中心、非遗文创工作室、学习空间、特色民宿、小型商铺等,为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激发了街区活力。
“我们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居民的想法,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创造力和能动性,也增强了大家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也是小西湖街区微更新项目规划设计团队负责人韩冬青说。
02
要坚持科学规划为引领,做到保护和活化利用相结合。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没有给群众带来方便和实惠,就是瞎折腾。
历史城区改造也是如此,绘就出一张精确的蓝图,这是改造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
科学的规划设计让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美誉的山西大同大不同。行走在大同街头,随处可见保护与修缮的古迹,远去与归来的人潮。“古色古香”与“车水马龙”在这里开启了二重奏。
刚旅游回来的王先生体会颇深,他对识见记者说道:“现在的大同又有历史,又有烟火气。这几天我去了九龙壁、云冈石窟和古城墙,也吃了刀削面、顺意凉粉,感觉大同规划得非常好,人们并没有因为城市改造彻底搬出去,历史因为城市的改造反而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据澎湃新闻报道,刚刚结束的双节假期期间,内蒙古呼和浩特塞上老街沉浸式街景演出《昭君和亲》火爆“出圈”!市民游客纷纷前来参观打卡,在触摸老城的根与魂中感受蓬勃向上的呼和浩特魅力。
塞上老街区块重新焕发生机,离不开科学的规划设计,更离不开改造的稳步推进:2006年,迁出4000多户居民,房屋修旧如旧,奠定区块高标准发展基础;到2013年,完善区块基础设施;2020年,对30万平方米的区块进行大规模城市更新改造;2023年,完成了塞上老街西段提升改造工程,增加新景点……
历史城区改造涉及新与旧、拆与留、改与建,规划设计应考虑保护和活化利用相结合。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蔡新元曾这样建议,一方面要保护性规划,加强对城市历史街区的识别与保护,另一方面要活化性规划,加强道路、绿地、休闲空间和商业之间的平衡性的规划,能够让市民在历史性保护街区中体会到一种特别的城市味道和记忆。
03
要坚持文化铸魂,做到文脉传承和融合创新相结合。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历史城区改造过程中,应该保留原有的人文气息和历史韵味,尤其是历史城区本身拥有的“烟火气”。
“上海新天地”作为改造典型之一,在保持历史城区原有旧貌的基础上,增添了很多创新元素。从“石库门”出发一路环游,一处处百余年的老建筑被炫丽的灯火映照,不时吸引人们驻足打卡,颇有一种“蓦然回首,伊人(老上海)却在灯火阑珊外”的感慨!
知乎上有很多介绍上海新天地的帖子,提到“整旧如旧”或“旧中有新”,这既是形容上海新天地新变迁的语词,也是对上海历史城区改造成功的肯定。
西文庙坪是湖南长沙老城区中城市肌理最完整、历史底蕴最浓厚的地块之一,改造初期难度很大:一方面这里是长沙最大的棚户区,人口众多;另一方面这里有长沙府学宫旧址等古迹,被认为是“湖湘文脉”所在。
现在的西文庙坪烟火气繁盛,街巷深处的老手艺人和网红店越来越活跃,凉面、米粉等,让“吃货们”流连忘返。
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曾这样评价,湖南长沙天心区“通过修缮修复,修旧还新,保留了老城区街巷肌理,留住了城市记忆,也让幸福在人们的家门口就实现了升级。”
可见,改造并不是一味地求新,而是坚持人文地方特色为底,善于用保护利用的笔触擘画未来。正如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张振鹏教授建议的那样,“历史城区需要在保持其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引进新的功能” 。
历史城区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既要下足“绣花功夫”,也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
历史城区改造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既要保存好、利用好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更要让生活其中的人们留住记忆与乡愁,看到城市的希望与未来;让更多观光探访者看到这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感受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生生不息和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