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本命运多舛的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前并未将其出版。根据马克思本人的回忆,“当1845年春他(指恩格斯——编者注)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尽管这部著作因为“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而一度湮没无闻,然而,这丝毫都不能掩盖这部伟大作品的思想光芒。
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1845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重要年份。1845年春天,马克思写就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将该提纲视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既超越了唯心主义,也超越了旧唯物主义,为新世界观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从1845年10月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将此前“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进一步加以阐释,宣告了新世界观的正式诞生。人们普遍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地”,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正面阐述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新世界观的经典文献。这部著作揭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阐释了社会形态的演变和更替,论证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因此,人们这样评价《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新世界观的创立,标志着人类哲学思想的革命变革。这一新的世界观集中体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1845—1846年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德意志意识形态》共分为两卷,其中第一卷的标题是“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该卷由“序言”和三章组成,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分章进行了批判。其中,影响力最大、传播面最广的是第一卷第一章。第一章原先的标题是“一、费尔巴哈”,在手稿第一章的结尾处,恩格斯又把该章标题扩充为“一、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这是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整理马克思遗稿、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时对原先标题的具体说明。该章的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一是较为系统地阐述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二是批判费尔巴哈的观点。其中,前者占据了该章的主要篇幅。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在第一章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同时在第二、三章分别批判了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第二卷的标题为“对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其主要内容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性人物的批判。在第二卷开篇,马克思、恩格斯撰写了简短的序言,题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对当时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流派作了总体性的概述与评价。通过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厘清了历史唯物主义与抽象人本主义之间的区别,深刻地阐明了共产主义的科学基础并不是抽象的观念或原则,而是对社会历史的客观条件的具体分析,最终为人们正确地认识历史唯物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内在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
20世纪,俄国、中国等众多国家通过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旨在克服资本主义局限、探索人类理想社会的伟大实践。这一实践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和面貌,但也曾走过曲折的历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尤其是如何在生产力较为落后的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并没有先例可循。面对这一极具开创性的新事业,人们不断回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汲取思想营养,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摸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德意志意识形态》集中阐发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社会历史观,因此这部手稿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启发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深化了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手稿中的思想也成为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南。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将《德意志意识形态》所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实践相结合,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社会生产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生动的实践验证、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伟大的思想历经岁月的冲刷依然会闪耀真理的光芒,熠熠生辉。在一个多世纪之后,《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一部手稿不断展现出思想的魅力,启发人们深刻认识社会历史的真相,激励人们投身变革现实、创造理想生活的行动。进入21世纪后,人类社会在科技进步与全球化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发展,同时面临众多复杂艰难的共同问题。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需要从理论上把握社会历史的本质与趋势,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广阔视野认识和探索中国道路,《德意志意识形态》所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依然是指导我们探索新生活的思想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