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时有没有带琵琶?

党建园地

2023-09-07 10:10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A A A

  01
 
  “昭君出塞时有没有带琵琶?”网友问。
 
  主讲嘉宾答,“据音乐史学家研究,王昭君出塞时可能没有带琵琶,就算带了,也应该是‘阮咸’,而不是我们现在所称的琵琶。”
 
  这是近期一档节目中,网友与主讲嘉宾的一段对话。
  
  这档节目叫《乐动中国:中国传统乐器公开课》(以下简称《乐动中国》),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联合推出。
 

  数据显示,《乐动中国》自6月24日上线以来,已播出10期,2次被全网置顶,5次登上微博热搜,累计直播观看量超过2000万次,全平台阅读量超3.5亿。
 
  《乐动中国》火爆“出圈”并深受人们追捧,密码何在? 
 
  02
 
  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表达。
 
  “中华音乐起源于何时?”节目一开始,主创团队便抛出一个疑问。
  
  “这,是8000年前的玄妙古音。8000年前的一天,先民拾起仙鹤的尺骨,在奇妙灵感的撞击下,他们在这坚硬的曲面上刻出一排神奇音孔。湖边,风动,翅展,乐起,那一刻,人与天地合鸣。”主创团队用三维菁彩声技术和3D技术,还原了先民制作骨笛的场面,一幅美丽的画卷跃入眼帘。
  
  ……
  
  来自8000年前的笛声,是对中华文明连续性具象而生动的阐释。探寻骨笛的文化溯源,展现笛子的创新改造和当代意义,《乐动中国》用声音搭起了一座受众与中华先民直接对话的桥梁。


  从8000年前的“远古之音”骨笛,到2000多年前的“黑科技”编钟;
 
  从登上太空演奏的传统乐器古筝,到大运会上“会唱歌的石头”磬;
 
  从埙的苍凉悠远、鼓的雷霆万钧,到笙的文化底蕴、阮的文人气质;
 
  ……
 
  《乐动中国》以时间为序,从传统寻根到当代创新,细致梳理中国传统乐器及乐种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
 
  每一期节目中,学者娓娓道来每一件乐器的前世今生,展示多种珍贵史料和图片。
 
  在每一种乐器背后,都有一个长期深耕在该领域,致力于传承、创新器乐演奏与发展的普通艺术家的故事。
 
  《乐动中国》以大众可知、可感的传统乐器为载体,通过文化学者讲解、艺术家演奏、主持人访谈的方式,生动展示乐器的形制音色、演奏技法,深刻讲述乐器的历史演变、文化内涵,为大众呈现一场场艺术盛宴,开启一次次文化品鉴之旅。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邵晓洁评价,《乐动中国》既有传统乐器的理论讲述,又有传统乐器的现场演奏;既有对乐器历史传统的梳理和研究,也有乐器的当代传承和创新;既有对传统乐器本体的介绍,又有对传统乐器的文化阐释,是目前广播电视媒介中传统音乐推广普及的优秀案例。
 
  以中国传统乐器为切入口,通过新媒体表达,挖掘音乐背后的文化和故事,展示中华文明的精髓和特性,唤醒受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乐动中国》成功的密码之一。
 
  03
 
  集艺术性与新闻性于一体的创新策划。
 
  《乐动中国》第五讲《古埙掠影七千年》中,主讲嘉宾先介绍了埙的发展简史和发音原理,阐释其所蕴含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随后邀请演奏嘉宾现场表演一曲《楚歌》。
 
  节目现场还连线了一位致力于古埙传承的90后年轻人吴苏芯,通过他与传统乐器的不解之缘,折射出中国传统乐器传承发展的盎然生机。
  
  《乐动中国》第六讲《磬,会唱歌的石头》,开场从前一晚举行的成都大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第一声音符源自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石磬说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礼乐文明引发四方嘉宾的情感共鸣。
  
  “会唱歌的石头见证中华千年礼乐文明”这一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并被置顶,阅读量超1.6亿。
 
  
  《乐动中国》第七讲《中国筝,世界筝》,再现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在空间站以古筝弹奏一曲《茉莉花》的经典场面。
 
  在“第一个上太空演奏的中国传统乐器”的热搜话题下,网友跟帖留言:“此曲只应天上有”,哦不,是“此曲不止天上有”,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自信与浪漫!
 
  ……
 
  贾湖骨笛“惊险”与“惊喜”并存的测音过程,曾侯乙编钟“一钟双音”的秘密,敦煌飞天壁画中“反弹琵琶”是否真实存在等知识点,让节目引人入胜。
 
  珍贵的测音录音,3D打印的远古乐器……当这些声音、画面出现时,网友惊叹不已。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陈乾认为,《乐动中国》崇尚多元的创作和表达方式,善于在艺术创意上提升趣味化、新鲜感,通过对传统乐器的传播和推介,既展示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新面貌,又有效吸引了青年群体的参与。
 
  坚持守正创新,以当代科技和媒介为手段,实现了艺术性和新闻性的有机统一,不断破解叫好不叫座、有质量没流量的“痛点”,这也是《乐动中国》成功的密码之一。 
 
  04
 
  融多场景沉浸式多平台的新媒体传播。
 
  酒香也怕巷子深。对当下媒体而言,好的传播内容还需要有受众喜闻乐见、打动人心的接受方式、渠道和平台,这样才能让“酒香”飘出“巷子”,香飘四方。
 
  《乐动中国》综合运用音视频、直播等多元传播方式,做好自有平台和外部平台的差异化传播。
 

  视频、音频双直播交互。
  
  每期节目,主讲嘉宾先在视频演播室进行公开课演讲,随后进入广播直播间接受主持人深度访谈。期间,演播室现场请演奏名家、非遗传承人、00后乐器达人结合访谈内容,适时进行演奏、演示,生动展现传统乐器的艺术魅力。
  
  打造沉浸式音频产品体验。
  
  “三维菁彩声”是一种沉浸式的空间音频,对比传统的立体声,拥有更好的空间呈现效果,能精准再现每个音源的位置和所处环境的空间信息。
  
  《乐动中国》运用“三维菁彩声”录制音频,并在云听客户端、车机端辑集推出,让听众随时、随地学习中国传统乐器知识,聆听千百年前的文化回响。借助云听超2亿用户体量,全场景覆盖优势,《乐动中国》实现了多元终端呈现。
  
  采用年轻态、互动方式形成传播合力。
  
  每期开播前,派出视频专业团队,策划、拍摄预热先导短视频;每期直播后,主创团队还会制作适合在小屏端欣赏、传播的公开课视频,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频及B站、微博、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同步传播。
  
  以多媒体表达方式和先进的音频技术为加持,发挥内外部平台传播优势,这也是《乐动中国》成功的密码之一。 
  
  05
  
  近年来,从古筝花式演奏的视频斩获数千万播放量,到胡琴组成的乐队圈粉无数,从把琵琶玩出摇滚味儿的潮音“破壁出圈”,到流行音乐中以唢呐、马头琴等增加民族元素……许多传统乐器正在逐渐打破过去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从古老到潮流,从小众变火热,从本土向国际,以新姿态圈粉无数,开辟更广阔的舞台。
  
  《乐动中国》以融媒的表达吸引人,以专业的演艺打动人,以深厚的文化滋养人,同时也为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现代社会和大众生活,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传下去,才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真正的保护和最美的礼赞。
  
  昭君出塞时有没有带琵琶?
  
  《乐动中国》的主讲嘉宾给出了答案,你也可以来内蒙古参加第二十四届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进一步探寻、证实。
责任编辑:崔致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