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进文庙”的启示

党建园地

2023-06-29 09:46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A A A

  01
  
  跨越2000年,穿越东西方,当马克思与孔子二人“面对面畅聊”,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产生出怎样的情感共鸣?
  
  1926年,郭沫若写下一篇《马克思进文庙》的“穿越文”,这篇文章以浪漫主义的笔触和恢宏丰富的想象力,让大胡子马克思与孔夫子有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文庙中的孔子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开场白,欢迎远道而来的马克思,这句话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包容性的隐喻。
  在经历过一番长谈后,孔子禁不住对马克思惊叹:“你这个理想社会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谋而合。”而马克思也对孔子感叹,“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是一致的,怎么有人曾说我的思想和你的不合,和你们中国的国情不合,不能施行于中国呢?”
  
  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
  
  170多年前诞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何以在万里之遥的中国保持生机活力?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能结合、结合什么、怎么结合?这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02
  
  为什么能结合?
  
  马克思与孔夫子的历史性“相遇”,虽是虚构,但故事的内容却来自于实际生活。
  
  至少说明:20世纪初,中国的许多先进分子正是经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些思想精华通向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说要结合,那么能够实现有机结合的双方,一定是有差异的双方,双方都有对方所没有的东西,双方还能彼此契合、互相成就,谈双方的相结合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马克思与孔夫子的历史性“相遇”,绝非偶然,二者“结合”有着辩证统一、互促共进的实践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本土性”。

  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他提倡的“活的马克思主义”,是同中国国情、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有生命的马克思主义。
  
  比如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词语的背后就是力透纸背的深厚传统文化底蕴。
  
  实事求是最早出自《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中的“群众”二字最早出自《荀子》“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独立自主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气节,讲究“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因为具有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逐渐接受并喜闻乐见;
  
  又因为其能在本土化中融入中国文化,变成中国人的精神武器,并能通过实践成为物质力量。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土壤中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的重要原因。
  
  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用“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等来阐释我们党的一贯宗旨,强调在汲取传统文化朴素民本思想中丰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德不孤,必有邻”等,强调在继承传统文化、宝贵民族精神和丰富价值理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精神,强调在传承“天人之道”思想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用“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以德服人”等理念,强调在彰显包容和谐思维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天然契合性,为这个主义扎根中国大地,并使广大中国人民接受并信仰它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也为这个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思想土壤和文化养料。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能够实现结合?正如哲学家艾思奇所说“中华民族和它的优秀传统中本来早就有着马克思主义的种子”。
  
  03
  
  结合什么?
  
  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16年1月18日,北京西郊,中共中央党校。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讲“第一课”: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状态……”
  
  一番博古通今、纵横中西的论述,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行了中国化的理论阐释,令在场学员回味无穷。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关城,登上城楼察看关城整体面貌,听取河西走廊长城、关隘历史文化情况介绍。
  
  2021年3月22日,到访福建省武夷山市九曲溪畔的朱熹园,总书记感慨于一路见闻,“我到山东考察时专门去看了孔府孔庙,到武夷山也专门来看一看朱熹园。”“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要指导中国实践,就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激活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注入了丰富养分和深厚动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
  
  从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到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将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指导下,中华文明才能实现当代表达和时代创造。
  
  04
  
  怎么结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贯通”与“融通”,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洞察。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精神力量——
  
  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
  
  从“贫富有度”“与天下同利”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到统筹发展和安全……
  
  翻阅数千年文明卷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一脉相承,为治国理政注入更多底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蕴藏着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治理理念与当代社会的共鸣点,才能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北京,京剧、民乐、话剧等东西方艺术形式开启了老会馆活化利用之旅,持续充盈着群众精神文化高品质供给;
  
  天津,以名流茶馆为代表的一批相声、戏曲的演艺地,几乎场场爆满,观众绝大多数是年轻人;
  
  上海,经过保护性修缮,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库门建筑群被赋予全新功能和业态;
  
  沈阳,千余种具有沈阳故宫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研发、推广,有效传播了历史和文化;
  
  苏州,在平江路,几百年既创新经典曲目,也唱新词,台下的年轻人既有品着新茶的,也有嘬着咖啡的;
  
  ……
  
  
  表演《唐宫夜宴》。

  神州大地上,到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传统文化节目热播,国风音乐、故宫文创、老字号出新等“新国潮”逐渐升温。
  
  近日,杭州西湖边身穿汉服的“卖花”姑娘与路人问答、赠送荷花,激发大众对中华传统服饰的喜爱。当事人说:火的不是我,是传统文化……
  
  浓郁中国味、深厚中华情、浩然民族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空间无比广阔。
  
  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之际,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史蒂芬·布劳尔感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中国悠久而厚重的历史中产生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千多年前,先贤孔子兼善天下的情怀贯穿古今,在当今中国与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友善、共赢的桥梁。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05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2019年11月12日,正在希腊访问的习近平主席走进雅典卫城博物馆。“沉思的雅典娜”浮雕吸引了他的目光。
  
  “这是雅典娜女神刚刚参加完战争后休息、沉思。”陪同参观的时任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当起“讲解员”。
  
  “她在思考战争的意义究竟何在。”习近平主席讲起“止戈为武”的中国典故,帕夫洛普洛斯总统不住点头表示赞同。
  
  2023年4月7日,广东广州松园白云厅。千年古琴奏响《高山流水》,中法两国元首一起欣赏。
  
  “高山流水,千年古琴奏的是千年绝唱,高山流水盼知音,是古代一个很优美的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中国领导人信手拈来的介绍,给远道而来的外国领导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
  
  对过去的守望,亦是对未来的奔赴。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跨越时空与“先贤”的对话,让我们更加鲜明地辨识出自己身上的中华文明印记,而正是这些打不破、去不掉的文化血脉,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活力和动力,一同形塑着14亿中华儿女的精神气质。 

责任编辑:刘珂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