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论理

【学习论理】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

2023年07月03日 14:58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出处】

  出自刘开(清)《与阮芸台宫保论文书》。原文为“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
  
  【释义】

  不把各家的风格融会贯通,就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不学习借鉴最高境界的作品,便无法开创独特的领域。
  
  【启悟】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推进文明交流互鉴,6月7日在向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致贺信时,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那么,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应当坚持什么样的态度?
  
  要尊重多样性。“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全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不同的历史传统、风土民情,孕育出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文明。文明的多样性,客观上要求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要秉持平等。“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习近平总书记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交相辉映。要开放包容。“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只有海纳百川、交流互鉴,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
  

  “我们是同海之浪,同树之叶,同园之花。”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向未来,让我们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努力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共同书写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华章。


  

责任编辑:刘珂琦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