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论理

【学习论理】文者,贯道之器也

2023年06月12日 09:54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出处】

  出自唐代李汉《昌黎先生集》,原文为“文者,贯道之器也;不深于斯道,有至焉者,不也。”

【释义】

  意思是文章是贯通“道”的工具,强调做文章要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启悟】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如何传承赓续?一个民族绵延不绝的悠久文明,如何发扬光大?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方向,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新时代,应当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又当如何创造新文化?要坚持不忘本来。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新石器时代陶人面像、商代象牙杯、周代铜牺尊,“文明圣地”良渚遗址、“最初中国”陶寺遗址、“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甲骨刻辞、唐诗宋词……这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要坚持吸收外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大型民族舞剧《大梦敦煌》远赴德国、美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地演出,到中国—中亚峰会上《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现场合奏,再到相继举办“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意文化年”活动……中华文化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打破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各国文明的养分,共建美美与共的世界。开放包容不是盲目崇外,兼收并蓄不是照单全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从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要坚持面向未来。“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必须顺应信息化时代潮流。从大力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转化、数字化共享,到国家京剧院《龙凤呈祥》线上演播,再到《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圈粉”无数……创新的观念、手段、内容与形式,让中华文化展现出蓬勃生机、焕发出巨大活力。文化,连接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要不忘本来,坚定守护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吸收外来,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注入新的强大活力;要面向未来,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明立世,文化兴邦。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溯传统、聚焦当下,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以实际行动践行新的文化使命,共同谱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刘珂琦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