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内蒙古自治区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上半年全区金融运行情况及金融支持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成效。数据显示,全区金融运行总体平稳,金融服务效能持续增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货币金融环境。
金融总量保持合理增长,融资成本稳中有降。6月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32616.8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年初增加1380.8亿元,同比增长6.8%;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0606.1亿元,比年初增加1565.2亿元,同比增长7.2%。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低位下行,6月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74个百分点。
货币政策工具精准发力,金融“活水”定向滴灌重点领域。自治区已形成“1个总体方案+ 5个专项领域实施方案”的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体系,配套建立多项工作机制。在科技金融领域,14家金融机构获20.8亿元再贷款资金,发放34.7亿元贷款支持3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及26个技术改造项目;伊利集团成功发行4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为内蒙古首单民营企业科创债。绿色金融方面,20家金融机构累计使用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594.3亿元,撬动碳减排贷款990.5亿元,带动碳减排量3597.5万吨,6月末绿色贷款余额5594亿元,较年初增加387.4亿元。
民生与重点产业金融支持力度显著加大。6月末,养老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4.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贷款余额89.4亿元,同比增长52.1%。涉农信贷聚焦“粮”“肉”“奶”“草”等领域,股票回购增持贷款发放10.5亿元,助力企业市值管理。
外汇管理改革深化,赋能涉外经济发展。上半年全区涉外收支总额241.42亿美元,101家试点企业办理货物贸易便利化业务7554笔、25.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7.9%、65.8%。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成效显著,落地7个应用场景,服务678家企业融资2.3亿美元,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水平提升,外汇衍生产品签约额11.95亿美元,同比增长105.3%。
在答记者问环节,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支持服务消费、节水领域的举措。服务消费方面,出台专项政策,6月末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领域中长期贷款均有增长,首笔文旅行业服务消费与养老贷款落地。节水领域构建全链条金融服务体系,累计投放 “节水贷”27.6亿元、“水权贷”8.3亿元,创新取水权抵质押融资模式。
下一步,两部门将持续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深化外汇管理改革,为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
(实践全媒体记者 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