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实践快讯

呼伦贝尔市司法局:创新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

2023年12月01日 20:58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尹伟光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高度重视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工作,以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为主线,探索建立多元共治、多元整合、多元并举的非诉讼纠纷化解体系,为加快现代化呼伦贝尔建设贡献法治力量。
  
  市民向调解员韩鹤雅和刘翠云赠送锦旗,这已经是两位调解员今年收到的第6面锦旗了。(摄影:尹伟光)
  
  呼伦贝尔市司法局在全区成立了首家以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依托,由政府统一购买提供矛盾纠纷化解服务的呼伦贝尔市非诉讼纠纷调处中心。中心自成立以来,坚持从实际出发,汇聚各方力量,不断探索实践,着力构建矛盾纠纷闭环式调处机制,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创新发展的“呼伦贝尔品牌”,其工作方式因程序简、耗时短、成本低等特点逐步成为了百姓矛盾纠纷解决方式的首选,为民服务的成效正在持续显现,有效激发“枫桥经验”在祖国北疆的生机与活力。
  
  建立健全纠纷解决机制,搭建“一站式”解纷平台
  
  呼伦贝尔市非诉讼纠纷调处中心实施“一条链”闭环办理,规范矛盾纠纷调处模式,采用“收、分、调、结、转”五步工作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流程矛盾纠纷解决服务。即“收”:通过实体+线上+部门转办,受理各类矛盾纠纷,满足人民群众的矛盾调处需求;“分”:根据纠纷类别,分派到8个专业服务窗口进行办理;“调”:专业调解人员结合矛盾纠纷具体情况,因案施策,提出最适宜的解决建议;“结”:调解成功的纠纷,形成调解协议,以赋强公证或司法确认的方式,及时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效力;“转”:对于调解不成的纠纷,在中心公检法转办窗口,由人民法院或仲裁委员会直接立案办理,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闭环。
  
  同时,中心不断完善“实体+网络、线上+线下”共建共享的非诉调处模式,做强实体平台,满足来访群众的各类调解需求。上线了矛盾纠纷指尖调——“飞速通”小程序,充分运用“互联网+法律服务”工作思路,健全非诉讼纠纷化解案件网上受理平台,方便群众在线查询、预约、办理非诉讼纠纷化解事项。
  
  整合各方资源,全方位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大格局
  
  呼伦贝尔市非诉讼纠纷调处中心借助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各项资源和专业力量集聚的优势,设立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服务、司法鉴定等职能窗口,推行“调解+”“公证+”“仲裁+”等复合型纠纷化解模式,以非诉讼调处为切入点,融通联动,盘活共享资源,做到有问必答、有难必帮、有纷必解,最大限度激发平台整体效能,不断延伸公共法律服务链条。
  
  此外,中心通过进驻市政务服务平台,联动各单位职能部门及其他公共服务资源,提供非诉讼调解服务,联动入驻政务平台的民政、残联、不动产交易中心等其他公共服务资源,使跨部门业务办理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了“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努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圈”。
  
  探索“1+22+N”工作模式,多角度满足人民群众法律服务需求
  
  呼伦贝尔市非诉讼纠纷调处中心积极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和专业化人民调解工作站建设,针对社会矛盾多发领域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对于单一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导入联动程序进行处理,逐步理顺矛盾纠纷信息收集、分流调解、联合处置等工作流程。2019年以来,中心创新多元调解纠纷途径,横向建成物业、交通、医疗等22个行业专业调解工作站,形成了“1+22+N”(1个非诉纠纷调处中心、22个调解工作站、 N个工作点)的非诉讼纠纷调解工作模式,业务涵盖家事、民事、商事和行政领域。
  
  中心始终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不断优化诉调衔接机制,坚持关口前移,做到“宜调则调、能调尽调”。中心成立以来,累计化解法院分流宜调案件1586件,为企业、群众节省诉讼费用524万元,为信访群众提供调解服务3000余人次。
责任编辑:崔致瑄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