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内蒙古艺术剧院民族乐团创作演出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丝路草原》于2020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并于2023年完成全国巡演,在延安、西安、长沙、成都、重庆、鄂尔多斯等城市留下了“草原丝绸之路”的音乐足迹。
《丝路草原》以草原丝绸之路两千五百年历史脉络为主线,讲述草原丝绸之路的故事,体现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多元音乐文化元素的交流融合,讴歌沿线各国人民共同开创社会进步繁荣的光辉历程,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主题。作品由“画梦丝路、风雨丝路、花开丝路、盛世丝路”四个乐章构成,以蒙古族传统乐器马头琴、火不思、雅托克、毕秀固尔、布列号、牛角号等为主进行多声部演奏,同时融入口弦琴、冒顿潮尔、呼麦等多种音乐形式展现。
民族管弦乐《丝路草原》之时代主题
民族管弦乐《丝路草原》连接了古丝绸之路与草原丝绸之路两个层面的内涵,也是由古至今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文明的融合。丝绸之路始于古代中国,是连接亚欧商业贸易的大通道和中西多元文化交流的大动脉。草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路线由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古阴山、燕山一带长城沿线,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草原,直达地中海北陆的欧洲地区。内蒙古地处草原丝绸之路起点,是连接亚欧经济文化大通道的纽带和桥梁。作品以草原丝绸之路两千五百年历史脉络为主线,挖掘再现其中典型生动情景故事,讴歌沿线各国人民共同开创社会进步繁荣的光辉历程,揭示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
民族管弦乐《丝路草原》之乐章演绎
民族管弦乐《丝路草原》用动人心弦的音乐讲述了草原丝绸之路的故事。音乐会由四个乐章构成,分别是“画梦丝路”“风雨丝路”“花开丝路”“盛世丝路”。随着每一乐章逐层推进,乐曲由舒展逐渐转为慷慨,最后一章“盛世丝路”更是大气磅礴,生动再现了繁华盛世的恢弘场景,古老丝路的车水马龙、繁华街景随之浮现在观众眼前。
第一乐章《画梦丝路》呈现了草原丝路整体音乐形象,带着今天的我们一起探寻草原丝绸之路的起源。两千五百多年来,阴山岩画中的车马人物遗迹,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大量黄金与青铜野兽风格饰品,是草原丝绸之路东端开通的重要标志和见证。古代先民从阴山岩画人马兽造型走出,击石点火祈福,开创草原文明,呼唤丝绸时代的到来。第二乐章《风雨丝路》由四个特色组合单曲构成,表现出草原丝绸之路穿越历史的风雨沧桑,贯通亚欧草原的绵长地带,绘就了一幅沿线各国不同民族、信仰、文化背景国家人民相互包容、前赴后继、共创社会进步繁荣和幸福美好生活的壮丽历史人文画卷。第三乐章《花开丝路》展现了两千年前草原丝绸之路与漠南的沙漠丝绸之路形成亚欧大陆南北两大交通要道,使草原丝绸之路东段亚欧通道再一次得到拓展,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全面繁盛奠定了基础。草原地带出土的罗马金币、波斯银币银壶、西欧金银器皿等文物上的牡丹纹、莲花纹、龙凤纹等重要文化因子,展示了草原丝绸之路的花开季节。第四乐章《盛世丝路》描绘出草原丝绸之路在历史长河之中的绚烂色彩,中西亚、欧洲各国商队、使者、旅行家、教士等络绎不绝往来中国。草原丝绸之路的发达带来了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进入21世纪,草原丝绸之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使草原丝绸之路焕发出蓬勃生机,内蒙古各族人民大步踏上了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再创草原丝绸之路辉煌的壮美征程。
民族管弦乐《丝路草原》之艺术价值
民族管弦乐《丝路草原》将文学与诗歌表现方式方法引入管弦乐创作,充分展现蒙古族音乐文化独特魅力。该剧以马头琴作为弦乐主体,配合四胡、火不思、陶布秀尔、雅托克、布列号、牛角号、毕休固尔等蒙古族古老乐器,以及笛、箫、埙、胡笳、毕力、口弦、长调、呼麦等中国传统民乐及蒙古族原生态演唱,形成一个创新型的民族管弦乐建制格局,展现一种传统与现代、本土民族音乐与世界多国多民族地域音乐对话交流融合、既风情浓郁又生动时尚的当代独特民族管弦乐风格,极大丰富了音乐会的观赏性。
继承发展和创新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有着极其重大和深远的意义。以马头琴成为代表的蒙古族特色乐器成乐团主体,是近几年来内蒙古民族管弦乐团建制的一个重大革新。许多蒙古族古老传统乐器的挖掘、改良、创新成果编入乐团建制,使这一独具特色的民族管弦乐新葩更显生机活力。通过新的创作实践,这一民族管弦乐创新模式也将更臻完善。最值得称道的是项目执行单位——内蒙古艺术剧院民族乐团规模大、民族乐器及编制完备,拥有马头琴、四胡、三弦、火不思、雅图噶、牛角号、布列号、毕休固尔等传统特色乐器,以及专业演奏员60余人,其中包括马头琴非遗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数人。民族乐团在传承和发展内蒙古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创作了大批具有时代气息的管弦乐作品,研制出新型管乐器布列号和毕休固尔,为丰富民族乐团的音色音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为民族管弦乐的交响化奠定了基础。也正是这种民族管弦乐交响化,成为了能够表达《丝路草原》恢弘磅礴的主题立意和开阔苍茫的乐章气势的保障。
民族管弦乐《丝路草原》之文化桥梁
民族管弦乐《丝路草原》通过挖掘提炼展示草原丝绸之路漫长历史进程中的草原自然风光生态链和草原经济文化生态链,深刻反映草原丝绸之路历史脉络及各国家地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精神内涵,推出一种打上了丝绸之路自然社会生态文明烙印的草原丝路音乐文化。该剧作为国家艺术基金传播推广交流资助项目,由呼和浩特站始发,途经西安、延安、长沙、重庆、成都、鄂尔多斯,完成13场巡回演出,起到了文化桥梁的作用。《丝路草原》来到西安这座千年古都,丝绸之路从这里开始,音符跨越“八百里秦川”,在“一带一路”的共建合作之路上再一次构建了新的“朋友圈”,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在延安,《丝路草原》所蕴含的“丝路精神”与延安革命老区的红色革命精神相遇、相拥;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地处蒙晋陕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之称,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形成了准格尔旗独特的文化,《丝路草原》在这里实现了蒙汉音乐艺术的交融,展示了内蒙古艺术的独特魅力……
民族管弦乐《丝路草原》之展望
民族管弦乐《丝路草原》立项以来不断修改提升,作品还有待在今后演出中沉淀精华,随着时间慢慢成熟起来,成为一部“立得住、留得下”的艺术精品。一是要防止“刀枪入库”。演出是剧目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方式,音乐会要防止曲高和寡的现象一再出现,为了扩大受众、方便演出,民族管弦乐《丝路草原》在未来可以开拓多种版本。譬如,精装版本为专业剧场演出,全部舞美装置、乐队配备齐全;简装版本为外地巡演版,舞美适当简化;下基层为民演出等选取部分曲目或段落,配备部分乐队声部或以组合形式等。二是“十年磨一剑”,民族管弦乐《丝路草原》仍然要坚持提升艺术水准,凭借潜心创作、精益求精之势,在演出中反复打磨,锻造成精品,为舞台艺术的长期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三是开拓演出市场,各方合力协助优秀作品拓宽市场,设立展演推广机制,组织展演活动,以政府补贴降低票价,让精品走进社区、走进高校,受到了各地观众的热烈拥护;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有效提升精品剧目知名度,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四是人才培养,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表演艺术归根结底是人的艺术。优秀人才流失、艺术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不利局面在目前的国有院团时有出现。为了保证剧目的生命力,国家艺术基金、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坚定了艺术工作者为艺术执著坚守、拼搏奋发的信心,重新激发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民族管弦乐《丝路草原》,我们也应该关注到独奏曲目演奏员培养、如何为其拓展成长的空间,及如何保证独奏艺术家的良性竞争,让每一位能够担任独奏任务的演奏员获得成长发展的机会,从而促进作品的艺术质量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