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实践》党的教育版2018年3期
P. 65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8·3
实现蒙中英三语报站。成立少数民族法律服务中心,为进 次,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在劳动就业、职业培训、子女入
城务工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 学、困难救助、政策咨询和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精细化服
建立长效机制,扎实开展教育活动 务。搭建“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促进会”“少数民族联谊
通过每年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月、每两年命名一批 会”等社会平台,开展经常性民族联谊、文化交流和社会
民族团结示范单位、每三年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等 公益活动近100场,促进各族群众相互交往交流交融。
方式,大力营造民族平等、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将民族 突出民生主线,推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理论、政策法规学习纳入党校干部培训必修课程,将民族 近年来,东胜区投入近亿元的真金白银,使少数民族
团结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宣传教育和创 流动人员在东胜区“留下来、稳得住、过得好”,推动
建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长效机制。大力弘扬以爱国 各族群众在城市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全力保障少数民族
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群众住有良居、老有颐养。实施“暖居工程”,对少数
涌现出赛音乌力吉、巴雅尔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团结模范 民族流动人员中困难家庭给予取暖补贴和租房补贴,切实
人物,为建设品质东胜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住上民生房、放心房。搭建创业就业
依托社区阵地,做好服务与管理 平台。依托大学生创业园、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孵化基地
加大民族工作阵地建设力度。在每个街道办事处各打 等平台,大力扶持外来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就业,成功孵
造一个涵盖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化、民族服饰、民族手 化一批以民族手工艺品—布特勒其为代表的极具地方和民
工艺、民族餐饮等多功能的民族特色社区。在12个社区设 族特色创业项目。每年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进行少数民族
立“民族之家”,配备蒙汉兼通工作人员,增设少数民族 毡艺、皮艺皮雕手工艺制作、民族乐器等免费技能培训,
书报阅览专区等功能分区,为少数民族居民及少数民族流 受益人数达到2000余人。落实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近年
动人员提供活动场所、就学就医就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 来,东胜区共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95万元,本级财政
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与管理。各社区健全城市 足额匹配相应资金,重点扶持37个项目,不断提升少数民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完善社区民族工作制度 族进城务工群众就业创业的能力和信心。全力打造一条5
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制度,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万平方米的蒙古特色街区,集蒙元文化展示展览、民族手
较为集中的社区设立“流动人口之家”,为辖区流动人口 工艺品制作销售、民族乐器、民族舞蹈、民族服装制作、
提供“五位一体”的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近几年组织社区 蒙餐等于一体,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吸引更多
工作人员发放便民服务卡5000多张,主动上门走访3000多 的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前来就业创业。■
东胜区青铜文化广场举办“民族团结
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文艺汇演
东胜区少数民族传统礼仪培训
东胜区举办少数民族创新创业训练营
东胜区巴音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之家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