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党建园地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

2024年03月15日 16:15 来源:《党建》杂志 作者:李海青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不竭动力与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在现实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自身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与消费水准的提高,导致经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1982年9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陪同外国政要去四川访问途中,对于传统的经济模式一连提出六个疑问:“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社会主义怎么能战胜资本主义?”“不努力搞生产,经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优越性如何体现?”“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改革就是打破僵化的体制机制束缚,通过立改废,充分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与能动性,释放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创造活力。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同时强调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要加强国际交往,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邓小平同志指出,通过改革开放,“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这里的“新路”,其实就是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没有改革开放提供与释放的强大动力与生机活力,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也正是基于这种动力与活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并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在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中,我们依然要依靠改革开放这一法宝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改革开放既要改造客观世界,也要改造主观世界。如果思想僵化,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盛行,改革开放就难以实行,我们也就难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打破传统模式束缚,独立自主地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改革开放需要正确的思想认识、良好的精神状态、统一的意志行动。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强调了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实现历史性转折,就是因为这次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可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解放思想的历史。没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不可能开启,中国式现代化也无法推进。由于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始终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解放思想也就成为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必须适应新的实践要求,由实践来检验发展,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解放思想的先决作用,指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改革开放不仅需要解放思想来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还需要发扬斗争精神,使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其中蕴含的斗争经验、斗争精神,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因素。面对各种严峻风险挑战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突破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的任务要求,我们只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赢得历史主动,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同时,改革开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精神气度,对外开放使中国紧紧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融入世界中发展自身,进一步增强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意识,以自身发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对胸怀天下精神气度的进一步彰显和弘扬。
  
  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日益完善的制度保障
  
  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重大任务,没有治理体系的健全完善与有效运作,中国式现代化是无法成功实现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建构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制度体系的健全完善、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通过不断的改革开放来实现的。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改革开放绝不是要否定和抛弃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充分发挥和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其本质而言,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先进制度,具有以往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具有的优越性,但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制度的健全完善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同时需要一定的实现形式,表现为具体的体制机制。具体的体制机制存在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无法从可能变为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行有效的改革,借鉴有益的对外开放经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同时,治理体系现代化离不开对外开放的推动,尤其是在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化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开放广度、力度、深度持续提升。正是因为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得以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才得以扎实推进,我们的制度自信才会更加坚定。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崔致瑄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