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党建园地

以研究型审计赋能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审计新作为

2023年12月19日 10:52 来源:通辽市审计局开发区审计分局 作者:

  进入新发展阶段,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实现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型审计是贯穿于审计实施全过程中的研究思考,其目的在于“研以致用”,把审计实践中的问题找出来,将审计实施中的好做法推出去,以研究成果更好地指导实践。审计机关开展创新研究型审计,需要审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并将研究方法应用于审计实践中,以实现审计工作的持续改进和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同时,完善工作制度、加强调查研究和提高审计理论研究效果,对促进审计机关的创新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开展研究型审计的重要意义

  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科学、系统地开展研究型审计,能够更好地把握审计工作的发展规律。通过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提升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能够更好地推进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的转变,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提供支持,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新发展格局中的审计定位

  在新发展格局下,构建起统一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能够更好地发挥前瞻预警、整体研判、提供对策和推动落地的作用,以更有效地服务中心大局。审计监督全覆盖,按照“上下协同、横向协作、内部协力”的原则加快形成审计上下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同时,还需要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整改联动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完善审计、纪检监察、巡视巡察之间的互商机制,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维度、立体化的审计覆盖工作机制。通过构建统一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实现全覆盖的目标,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大局,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推动问题的解决和政策的落实,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需要

  审计在不同时期和发展阶段的工作中,面临着日益严格的要求。审计机关应始终坚持为国家提供更好服务和保障的原则,合理扩大审计监督的覆盖范围,优化和完善审计内容,并持续在研究中创新发展。我国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创新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矛盾冲突,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因此,需借助审计工作发挥其监督功能,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确保各项工作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和制度性漏洞,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推动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和提高。

  (三)推进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研究型审计在国家治理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为适应新时期环境和政策变化,以及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审计机关通过开展研究型审计,可以更加直观清晰地揭示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变化中存在的问题。审计人员能够借助研究型审计,揭示经济运行中现存的风险隐患,并采取相应措施全面清除风险,避免其对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开展研究型审计工作有助于相关部门人员及时、全面了解社会运行中资源配置和利用状况、金融资本等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并提出相关意见和措施,促进相关部门不断优化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强化风险防范体系,并为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更好地服务于高质量发展。

  二、开展研究型审计的主要思路

  (一)深刻认识和广泛参与,为实施研究型审计打下重要基础

  开展研究型审计工作首先要解决审计干部的思维问题。传统的模式是通过发现一些问题、进行处理和处罚,然后提出建议的工作模式。为改变这种模式,审计干部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从被动应对工作转变为主动研究工作,实现审计工作理念的转变。首先,需要具备对审计对象的专业背景知识,通过深入调查和细致研究,全面了解被审计对象的组织特点、运营规律,熟悉其工作流程、技术手段和评价指标等。其次,面对不同审计对象需要提前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并具备必要的审计方法和技巧,同时具备丰富的审计经验。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审计对象,提供准确和有针对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这将有助于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推动审计工作朝着更加科学和创新的方向发展。

  (二)建立制度和树立典范,推动研究型审计有效开展

  审计机关通过制定研究型审计的考核激励措施,并将其纳入考核内容之一,以此推动研究型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于开展效果好的审计项目树立典型,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同时,需要不断推进和逐步深化具体审计内容,在推进研究型审计工作制度考核基础上,及时总结研究型审计工作和具体项目的审计情况,编写、完善相关的研究型审计制度和优秀案例,提升研究型审计管理和实务水平,使研究型审计成为审计机关一种新的工作风气,更好地提高审计机关的整体工作质量和效果。

  (三)总结完善和创新制度,促进研究型审计持续发展

  秉持“开放共享、优势互补”的审计理念,以优秀研究型审计项目为抓手,提炼内容、程序和方法的共性特点。通过总结经验和把握规律,概括研究型审计工作模式、实施流程和高效方法。探索并形成一套适用于这类审计项目的审计模式,以推进研究型审计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通过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推动研究型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开展研究型审计的方法和途径

  (一)审前谋划阶段

  1.科学谋划审计项目。坚持谋划先行,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对“十四五”审计发展形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地区高质量发展目标及难点、堵点等进行研究分析,结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科学谋划审计项目。整合审计力量推进研究型审计,积极探索创新组织模式,践行“一盘棋”的思想,做到内部联动、统筹协作,发挥审计合力。

  2.精研政策开展审前调查。将研析有关政策法规作为前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充分重视审前调查,深入调研被审计单位的履职情况、业务运行、内控管理等方面,多途径查阅行业动态、疑点线索,及时掌握更加真实、有效的信息,提前梳理可能存在的问题,明确审计思路,提升审计精准度。

  3.结合实际细化实施方案。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突出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合理确定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及重点等,做到既统筹兼顾又突出审计重点,为提升研究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奠定良好基础。

  (二)审计实施阶段

  1.研审融合提升审计效率。研究与审计是审计阶段中的一体两翼,发现具体问题是研究问题的基础,对单一问题分析研究又能够为揭示问题根源提供支撑,所以在审计过程中不能将审计和研究割裂开。在揭示和反映问题时需要做到整体把握、层层聚焦,多分析、多研究,切实掌握产生问题的原因,查明问题责任主体,针对性提出处理意见和整改建议,构建审计研究工作全链条。

  2.以数据赋能发挥大数据审计支撑作用。广泛应用大数据审计技术,在研究型审计中,针对性制定数据分析策略、多渠道采集比对数据,可以快速筛查出大量疑点线索,形成数据分析,为审计现场核查提供有力支撑。

  3.强化审计质量控制。以打造“优秀审计项目”为抓手,严格按照研究型审计实施方案要求,锚定课题和思路开展工作。将审计发现问题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体制机制缺陷、制度性漏洞做为深化审计研究的主攻方向,通过持续跟踪督导、全程质量管控、审理提前介入等方式,确保审计方向正确、问题查准查透。

  (三)审计成果运用阶段

  1.以精准建议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审计建议作为审计机关向被审计单位就相关工作改进措施提出的书面指导意见,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可以从指导思想上引起被审计单位的警觉和重视,也是衡量研究型审计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从推动完善制度机制入手,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按照精准施策、标本兼治的处理原则,增强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增强与业务主管部门沟通,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及其下属单位、服务对象意见,采纳其合理意见进一步完善审计建议,充分发挥审计建议对审计整改工作指导作用。

  2.强化审计整改,做好审计“后半篇”文章。走好审计整改的“最后一公里”,是充分运用审计研究成果的现实需要。一是完善审计问题整改台账,全面、详实地汇总审计发现的问题。通过分类研究,既能横向分析同类项目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又能纵向分析部门或行业是否在多个年度、不同项目中出现同类问题,屡审屡犯。二要建立整改联动机制,强化审计成果与各部门的共享联动机制,健全整改协作、问责机制,形成整改监督合力。三是审计成果透明度,完善审计信息公开、公式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力度,紧扣社会关注热点,让审计监督促进成果转化落地见效。(通辽市审计局 王欣亚)
责任编辑:崔致瑄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