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金秋时节,北疆大地处处涌动着丰收的喜悦。
兴安盟田野稻谷飘香、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个大溜圆、巴彦淖尔市向日葵籽粒饱满、乌海市葡萄香甜可口……一幅幅“丰”景画在千里沃野铺展开来。
9月23日,农历秋分,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走进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
礼赞丰收节,共赏北疆大地好“丰”景,一场以丰收为名的盛会让全国视线聚焦祖国正北方、大美内蒙古。
丰收节里,藏着内蒙古丰收的密码和雄心,也藏着“塞外好粮”的底气、实力和担当。
02
内蒙古的实力,来自厚重的成绩单。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北纬37度至54度之间,日照充分、雨热同季,“黄金奶源带”“葡萄酒黄金带”“马铃薯种薯黄金带”“玉米黄金带”排布在广袤大地上……种好“塞外粮”、丰盛“中国碗”,内蒙古优势独具,底气十足。
内蒙古有1.72亿亩耕地,是全国5个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省区之一。
内蒙古是全国13个粮食重点生产省区之一,粮食总产量从2012年的505亿斤增至2022年的780.1亿斤,实现“十九连丰”。
内蒙古是全国8个粮食规模外调省区之一,每年400亿斤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相当于能满足1亿人一年的口粮。
2023年,内蒙古全区玉米、大豆、马铃薯、水稻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继续稳定在1亿亩以上,比2022年增加36万亩。
一串串跃升的数字,是内蒙古全力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有力佐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每次都提到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冷暖牵挂,念兹在兹。
殷殷嘱托激荡在北疆大地,亲切关怀凝聚起奋进的磅礴伟力。
作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内蒙古立足优势谋定、牢记嘱托前行,不断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努力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
我区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750亿斤以上,肉类总产量达到345万吨,原奶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
03
内蒙古的担当,来自更高的标准和更实的举措。
——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这篇文章。
近年来,内蒙古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增产,把丰富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好。
2023年,自治区财政安排下达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资金32.2亿元,支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395万亩。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巴彦淖尔市全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2020年到2022年完成建设任务232万亩,粮食产能提高10%以上,让“中国饭碗”盛更多“河套粮”。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全国23个百亿斤粮食生产地级市之一,通辽市近年来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近1200万亩,带动实现粮食大幅增产。
作为农业农村部今年公示的首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兴安盟扎赉特旗建成高标准农田209万亩,2023年开工建设28万亩高标准农田。
“地平整、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林成网”,今年,呼和浩特市在土默特左旗和托克托县新建高标准农田12万亩。
……
截至目前,内蒙古已建成50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29%,支撑全区三分之二以上的粮食产能。
夯实“中国饭碗”装“塞外好粮”的“耕”基,源自内蒙古的底气、实力和担当。
——做好开源增水和节约用水这篇文章。
水是农牧业的命脉。
必须从开源增水和节约用水两个方面同时发力,把能利用的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把能节约的水资源全部节约出来,加快转变农牧业用水方式,从根本上破解“水瓶颈”、释放“水动力”。
目前,内蒙古已探索形成大兴安岭区域喷灌补灌等6大区域高效节水灌溉模式,逐步树立限制使用地下水、高效使用地表水、集蓄利用“天上水”的节水灌溉理念。
——做好种业振兴这篇文章。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一粒小小的种子连着国家粮食安全,关系我们的饭碗。
在位于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辣椒专用新品种“北星一号”正在被推广示范。
5月30日,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自主选育和引进的野生大豆、彩色小麦和荞麦种子实验材料随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
小小的种子飞入太空,连着“国之大者”。早在2020年和2022年,兴安盟的水稻、燕麦等材料就被送入太空。
在乌兰察布商都县七台镇的马铃薯组培中心——希森马铃薯集团,有创下世界最高单产纪录、彰显中国农业“芯片”水平的国产马铃薯种薯“希森六号”。
截至目前,这一品种已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推广近2000万亩,带动了数十万薯农增收致富,成为国产马铃薯品种的“领头羊”。
2022年,由巴彦淖尔市农科所自主培育的国审小麦新品种“巴麦13号”在前期试验中展现出了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等特点,在2023年的粮食种植中得到大面积推广。
如果巴彦淖尔市全市小麦全部种植“巴麦13号”,按照100万亩计算,“巴麦13号”以其高产的特性,将增产1亿斤粮食,这些粮食够一个20万人口的城市吃一年。
……
目前,全区8家种业企业被列入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居全国第7位;
全区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能力稳居全国第一,大豆制种面积、玉米制种面积保持在全国第3位和第5位。
“中国饭碗”装“塞外好粮”,源自内蒙古有志气、有“芯”愿。
04
内蒙古的雄心,还需要一些“硬核”支撑。
丰收的“硬核”在科技,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
只有多一些“如何让田间地头结满‘科技果实’”的思考,多拿出硬举措连接产销环节,才能让每一份辛劳都有金黄的收获。
在内蒙古,高科技在农牧业生产的各环节、各阶段都施展着“魅力”。
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引黄灌溉过去大多采用地面漫灌,这也导致肥料随水大量流失,既不节水又浪费肥料,科技小院的农业专家指导村民采用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今,巴彦淖尔市遍布20多个科技小院,农业专家们用科学知识,为农民提供零距离农业服务,成为助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新力量”。
今年,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应用北斗导航播种、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技术,实现玉米、马铃薯、谷子等主要农作物从种到收的高效种植、管理。
天上飞着无人机,手里操作着APP,好多种了大半辈子地的农民从会种地升级到了“慧”种地。
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春耕、春播、田间管理到秋收,处处都有“科技范儿”。
“中国饭碗”装“塞外好粮”,源自科技赋能于内蒙古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为粮食稳产增产护航。
内蒙古不仅粮食产量顶呱呱,农业品牌也是响当当。
内蒙古“名优特新”农产品数量全国第一,全区共有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88个,锡林郭勒羊肉、科尔沁牛、赤峰小米等11个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草原民丰马铃薯”“极北香稻大米”等6个企业产品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中国饭碗”装“塞外好粮”,还要在经营上下功夫,把更多好产品做成好品牌、做出美誉度、占领大市场,让“千里草原、万顷牧场,生态内蒙古、绿色好味道”越唱越响亮。
05
丰收,是与自然的对话。
丰收,是对时节的敬畏。
丰收,也是“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更上一层楼”的幸福憧憬。
以满满的仪式感庆丰收,更是吹响了向美好未来进军的号角。
喜庆丰收的北疆人民,又在盘算新的耕耘;希望的田野,又将播下新的希望;时间刻录恢弘史诗,又将续写新的篇章——
面向未来,内蒙古将全力打造多个千亿级、百亿级产业,努力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牢牢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内蒙古力量、展现内蒙古担当。
种好“塞外粮”、丰盛“中国碗”,内蒙古一直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