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6月20日,《中国奇谭》获得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动漫节“金猴奖”综合奖动画系列片金奖,该奖被誉为中国动漫“至高荣誉”。
6月23日晚,在第2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绽放”颁奖典礼上,《中国奇谭》摘得“最佳动画剧本奖”。
2023年开年,在中国动画诞生100周年之际,这部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奇幻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上线至今已有2.7亿的点击量,站内评分高达9.9分,再次掀起了对“国产动画崛起”的讨论。
有观众说:“刚开始满怀期待,谁知道出道即巅峰。”“《中国奇谭》为国漫崛起树立新标杆。”“《中国奇谭》的画风,无一不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奔涌向前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也有人说,国漫崛起的背后,其实是一颗跳动的中国心。
《中国奇谭》。
02
动漫每一帧画面里的“中国底色”。
《中国奇谭》由8个小故事组成,各自独立,又都充满浓浓的“中国味”。比如《小妖怪的夏天》的背景取材于我们熟悉的故事《西游记》;《鹅鹅鹅》改编自南朝志怪小说《阳羡书生》,运用水墨画的风格,将山水画的意境美和人物形态巧妙结合;《小满》以传统剪纸艺术为表现手法;《小卖部》的主角是一位生活在胡同里的北京大爷;《林林》用古朴的埙声、箫笛声与唯美的唱词相融,低饱和、低反差的色彩运用,渲染出了雪山冷冽的氛围感……每一集中,观众都能看到经典的中国元素。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吕帆表示:“《中国奇谭》的国风魅力,不仅来自多种中式美术风格的创新运用,更在于它的表达思维、叙事方式和文化底色是中国的。”
在传统文化和现代表达中找到结合点。
《小妖怪的夏天》之所以爆火,在于它并非在制造一篇新的“奇谭”,而是从小妖怪的视角重新想象了“西游记”世界,将当代都市寓言融入古代神话,从内容到画风等,都对传统神话进行了新时代表达。
当小猪妖跟妈妈说自己想离开浪浪山的时候,一句“我想离开浪浪山”,也成了许多年轻人的座右铭。
在绘画风格上,《小妖怪的夏天》在最为传统的二维平涂手法上,融入中国画的技法,以增强平面绘画的光影、透视和体积感,令人感受到满满的“上美影”式画风的童年回忆杀。
在故事表达上,无论是《小妖怪的夏天》小猪妖的勇敢、真诚、善良,还是《鹅鹅鹅》中货郎在欲望面前对本心的坚守,都体现着中国人从古至今对于“真善美”的含蓄却执着的追求。
“《中国奇谭》第一话我觉得就很好,每一个‘打工人’看到之后都觉得,哇,这就是我!”中国国际动漫节金猴奖评委、著名画家慕容引刀说。
让年轻人讲最想讲的故事。
总制片人李早介绍,《中国奇谭》的创作者都是年轻人,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故事、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代表,我们觉得应该让年轻人讲自己最想讲的故事。
《中国奇谭》的导演有做广告的,有做动画的,有学校老师,也有画漫画出身的,年龄都在30岁至40岁。
这份对年轻人的尊重也给《中国奇谭》带来意想不到的元素。比如《小卖部》的导演顾杨、刘旷,这对夫妻不仅是动画导演,还是潮牌主理人,才有了《小卖部》这个对北京胡同充满想象力的故事。
03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部伴随成长的动画片。当《葫芦娃》《黑猫警长》《大闹天宫》的声音响起,总能勾起一代人共同的情感记忆。
从20世纪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开始,传统文化就赋予了中国动画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动画人一直都在源源不断地从传统文化中找素材亮点: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木偶片《神笔》等动画电影都是创新的动画艺术创作方法。
2015年横空出世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中国首部近10亿元票房成绩,开启了中国动画电影改革以来的新纪元。
而紧随其后的《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在口碑票房上揽获了足够的亮点,都成为中国动画电影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2018年开始,在网络上涌现出来一大批中国本土文化的原创2D与3D动漫,相继出现了《斗破苍穹》《斗罗大陆》等国漫作品,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国漫发展之路,中国传统文化是其中贯穿始终的主流题材与精神内核。
正如有人说,文化的精神内核恒久稳定,但其表现形式却会随着时代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
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脉搏潮流,是我国优秀动漫作品的重要创作方向,无论是内容上、形式上,又或者是产业上,皆是如此。
“我们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火热现实的题材富矿,要力争做到‘富矿精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冯胜勇说。
04
国漫崛起的内核,是一颗跳动的中国心。
说起华丽特效与精美剪辑,如今不少观众首先想到的不再是好莱坞的制作。现代动漫作品,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个工业化的产品。国漫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席之地,我们在技术这个壁垒上必须有所突破。
《哪吒之魔童降世》采用了大量的CG和动作捕捉技术,仅特效镜头就超过了1400个,前后共有1600人历时3年才制作完成。例如生辰宴上哪吒变身的火焰就做了很多版,太乙真人的拂尘拉长捆绑哪吒的画面中的拂尘得一根一根做,还有申公豹发怒变豹子脸的特效。
《哪吒之魔童降世》。
正是这些对技术完美执着的追求,《哪吒之魔童降世》被称为“特色文化与技术结合的胜利者”,收获了“国产动画片之光”的美誉,受到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
在2023年春节档推出的动画长片《深海》中,“水墨”中国画技巧是其中的重要元素。
小到深海中的生物、浪花、水波、泡沫,大到“深海之眼”迷人绚烂的全幅画面,“粒子水墨”技术解构成的数亿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粒子,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由具象到抽象的水墨晕染般的自然解离。
《深海》。
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宝藏,生动地呈现文化自信,是动漫创作者们积极追求的。
《大鱼海棠》取材于《庄子·逍遥游》,一开篇就讲述“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规律”。电影追求极致的中国风,是彻底的中华文化美学表达,影片利用了丰富的中华文化符号,例如福建土围楼,这种土楼建筑看上去像一个大的圆圈,寓意着团圆和吉祥。
《大鱼海棠》。
《八仙过海》取材于国人耳熟能详的“八仙过海”的故事,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用“探险”作为讲述方式,让观众在“平凡人通过奋斗也能梦想成真”的故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
《八仙过海》。
还有失去天眼的杨戬和沉香驾驶飞船,共赴一场拯救亲人的冒险之旅;哪吒三太子化着烟熏朋克妆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威风凛凛的齐天大圣也有从失意落魄到逆风翻盘的新故事……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不仅能引起各年龄段观众的共鸣,也让传统题材有了新时代的新表达。
在“二次元宇宙中”,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对话在时代的内涵中引发着观众的共鸣,让国漫变得更深沉、更有吸引力,这也是“国漫崛起”的内在动力。
“我们的饮食、运动、学习中无不蕴含着自己的文化,中华文化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从事了一辈子动画创作的编剧凌纾说,“只有根植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才能保持国漫鲜明的东方特征。”
找到与当代观众的精神共鸣点,找到与时代精神的连接点,用动漫演绎出多元的中华文化之美,这或许是国产动漫未来思考的方向。
05
以《中国奇谭》为代表的富有中国情怀与温度的国漫,诚心诚意认真制作的国漫团队,点亮了很多人心里的火光。
正如一句国漫台词中说的:“有很多事我都不明白,但我相信一件事:上天让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让我们创造奇迹。”
《中国奇谭》不仅作为致敬,也将传承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理念,在继承前辈优秀传统的同时全新出发,力求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长河中的民族精神和东方韵味。
融入时代脉搏潮流,我们一直在成长,世界也在看着我们。
做好文化传承发展这篇大文章,国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技术进步为驱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让“国漫时代”来得更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