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党建园地

实践有力量 · 学思践悟二十大⑪|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2022年11月29日 17:18 来源:党建网 作者: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

党的二十大精神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

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

实践有力量陆续推出区内外专家学者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理论文章

深入解读阐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

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引导广大干部群众

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

敬请关注!

↓↓↓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文 | 李栓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要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
 
  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使无产阶级从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团结带领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了自身的彻底解放,进而为了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同时,“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把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有机统一起来。“为了广大无产阶级、团结广大无产阶级、依靠广大无产阶级”不仅是共产党人自身的阶级使命,也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政治保障,更是始终具有不惧惊涛骇浪、勇毅前行不竭动力的政治密码。

  人民至上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不懈奋斗史和理论创新史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兴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将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和理论创新史,“人民至上”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时就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党的一大将“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党的纲领,二大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工人阶级的利益在中国共产党占第一位”。为了践行初心使命,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付出巨大牺牲、前仆后继,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的视角观察世界、分析社会,牢牢把握满足人民需要这条主线,善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促进社会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两对矛盾,毅然扛起反帝、反封建的大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要矛盾随之转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时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明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也使中华民族大步赶上了时代。伟大的实践造就伟大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史同时也是一部理论创新史,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同样闪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不论是把“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评价改革成败的标准之一,还是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中,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论男女老幼,每一个生命都得到护佑,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聚焦人民之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从党的总书记到村党支部书记“五级书记”共抓扶贫,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吃在一起、干在一起,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在中国大地上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面对疫情延宕反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趋艰巨繁重的形势,党中央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并全力扩内需、稳市场、保民生,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也不断指导实践,在实践和认识的螺旋上升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也在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中不断深化。

  在新征程新实践和党的创新理论不断丰富发展中继续坚持人民立场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正如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新征程新实践必然面临新问题新困难,我们只有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人民群众攻坚克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第一,牢固树立人民立场,就要坚持把“为了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历来是统一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独立于人民之外的特殊利益,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政治密码。历史也一再证明,任何欺骗人民、忽视人民利益、损害人民利益的个人或阶级,最终要被人民所埋葬。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本身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事业。在日常工作中,牢固树立人民立场,要求每一位党员要把党的宗旨与我们每一项具体工作联系起来,把人民立场贯穿于每一项工作中,真正倾听人民心声,了解和把握人民意愿,并用“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工作成败的标准。只有真正为了人民,才能真正汇聚人民力量。

  第二,牢固树立人民立场,就要坚持把“依靠人民”作为夺取伟大事业新胜利的必由之路。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之源在人民,攻坚克难的智慧之源也在人民。谋划发展,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人民群众;推动改革,最大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中,每一位党员坚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广泛动员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事业周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磅礴力量。同时,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工作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党的历次理论创新,无不是在人民群众伟大实践基础上提炼、检验获得的。

  第三,牢固树立人民立场,就要坚持把“创新理论大众化”作为理论创新的归宿。党的理论来自人民的伟大实践,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但必须为人民大众所掌握,用以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产生巨大作用。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诗句,生动描述了党的理论成为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强大思想武器的过程。列宁曾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党的创新理论要成为人民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必须实现大众化,让老百姓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用得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断有着极其深刻的哲学内涵,“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在理论形成过程中就为其大众化打下基础,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

  (作者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责任编辑:刘珂琦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