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党建园地

杨蕾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总结历史经验的逻辑理路——基于三个历史决议的考察

2022年09月07日 09:47 来源:《探索》2022年第4期 作者:杨蕾歆

  摘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分析历史,辩证处理理论与实践、主流与支流以及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三个历史决议是光辉典范,彰显党总结历史经验的价值论、本体论和方法论,包括根本动因、核心内容、鲜明特征等主要内容,凸显了为什么要总结历史经验、总结哪些方面的历史经验、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并升华成为一般规律从而回到现实指导实践的逻辑理路。三个历史决议具有共同性和继承性。就共同性而言,三个历史决议都在关键历史时期研判了党情、国情和世情,体现统一全党思想、领导伟大社会革命、对话外部世界等价值取向。就继承性而言,三个历史决议总结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纠正了错误倾向、确立与维护了党的领导核心、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四个方面一以贯之于决议稿中,形成历时性、共时性、规律性相统一的有机整体。党百年来总结历史经验的深刻启示在于:以自我革命精神审慎对待党的历史、立足人民立场总结历史经验、在总结历史经验中开创未来、着眼国际格局总结历史经验、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1 问题提出与文献述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全面、客观、系统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一个《历史决议》)用决议稿的形式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体现了党总结历史经验的自觉,《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三个《历史决议》)彰显了党总结历史经验的自信。三个决议稿既是历史阶段性与历史连续性的统一,也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统一全党思想、开辟新的局面的光辉典范。虽然三个历史决议制定的时间以及它们总结的内容、解决的问题、提出的任务各不相同,但是它们依据的原则和拟达到的目标具有共同性和继承性。三个历史决议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遵循,总结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理论成果,并把其作为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指导思想,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正确党史观的深刻凝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发展历史经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自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第三个《历史决议》后,学术界聚焦三个历史决议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共同性与继承性,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研究。已有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关于三个历史决议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总结历史经验的价值论研究。这类研究旨在对总结历史经验的意义展开价值评判,即为什么要通过三个历史决议来总结历史经验。现有研究一致认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总结历史经验,通过三个历史决议的制定,实事求是地看待党史,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例如,石仲泉认为,第一个《历史决议》和第二个《历史决议》“对成就党的百年辉煌起了定海神针作用”,第三个《历史决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吴德刚认为,中国共产党具有“历史自觉”和“历史远见”,自党成立以来“始终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特别是“对党的各个重大历史关头历史经验的总结”,从而“保证了党的事业不断前进”;刘建军等学者从“在总结历史经验中坚定理想信念”这一角度展开了论述。

 

  二是关于三个历史决议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总结历史经验的本体论研究。这类研究旨在对三个历史决议的核心内容展开分析,即通过三个历史决议总结了哪些方面的历史经验。现有研究多从第一个《历史决议》、第二个《历史决议》和第三个《历史决议》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方面,第一个《历史决议》和第二个《历史决议》“总结历史教训”“澄清历史是非”;另一方面,第三个《历史决议》总结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此外,石仲泉、周良书、肖贵清、沈传宝、高中华、汪青松等学者认为,三个历史决议推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次又一次新的飞跃。

 

  三是关于三个历史决议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总结历史经验的方法论研究。这类研究重在阐明总结历史经验应该遵循的原则、正确处理的关系等问题,即三个历史决议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学者们一致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根本遵循。杨新宾认为,三个历史决议集中体现“阶段性总结与整体性思考”“正视历史与深挖根源”“总结历史经验与推动理论创新”“促成历史共识与加强党内团结”相互统一的基本方法;骆郁廷等学者认为,包括坚持“局部与全局相结合”“经常与集中相结合”“反思与前瞻相结合”的特点;吴德刚认为,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方法还包括在“应对风险挑战”“开拓创新实践”“把握历史大势”“发扬民主”“集体学习”中展开总结;朱佳木认为,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对待历史问题上“更多地采用正面分析的方式”。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成果对于整体把握百年来三大重要历史关头通过的三个历史决议以及对于认识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的价值论、本体论、方法论具有一定启发意义、奠定一定理论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在研究视角方面,现有研究侧重于某一时间点或者某一时间段的分析探讨,较少立足于百年党史整体视阈来开展研究。新近研究也有涉及百年党史这一时间维度,比如宋学勤认为,中共党史研究既要“遵循历史决议的基本结论”,也要“在历史决议的基础上前进”。但是总体来看,有关研究成果缺乏把三个历史决议、党的百年历史、党总结历史经验的规律这几个方面联系起来进行论述,使得现有研究呈现出整体性、系统性不足的特征。二是在研究范式方面,现有研究侧重于理论阐释,缺乏三个历史决议总结经验的路径探索、历史梳理,使得现有研究在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规律性探索上不足。三是在研究指向方面,现有研究侧重于历史意义的探讨,缺乏三个历史决议对于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时代价值研究,使得现有研究尚未体现回顾与前瞻的统一。

 

  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历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下三个关键问题:一是从共同性来看,三个历史决议如何在关键历史时期恰逢其时地正面回应了党情、国情和世情?二是从继承性来看,三个历史决议一以贯之地总结了哪些方面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又如何与其他方面历史实践辩证统一于文本当中形成有机整体?三是从规律特征来看,总结历史经验作为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如何从无到有、从有到更加完备,三个历史决议提供了哪些规律性的认识?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之上,本文力求梳理出三个历史决议制定的历史脉络、理论逻辑和实践图景,把握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三个阶段,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总结历史经验的规律性认识,以助力党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更好地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总结历史经验的根本动因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历史关头通过决议稿来总结历史经验,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指导之下,对关键历史时期党情、国情、世情的把握和回应,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共产党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与黑格尔历史观“抽象的或绝对的精神”这一前提不同,马克思历史观“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同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从人间升到天国”。基于与唯心主义哲学完全相反的方向,马克思认为,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一第一个历史活动,作为“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给予它应有的重视。那么,就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而言,它的基本前提和根本条件就是站在全人类历史发展、全民族历史发展的向度,对党的历史进行正确评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

 

  2.1 统一全党思想的内在要求

 

  在马克思之前,黑格尔辩证法展现的形式是逻辑概念,使得辩证法神秘莫测且脱离实际。马克思将黑格尔倒立着的辩证法倒了过来,让辩证法具有批判现实矛盾的能力。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研究方法上有了重大创新,构建了以矛盾分析法为核心的唯物辩证法,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运用矛盾分析法来认识党内矛盾、统一全党思想。第一个《历史决议》诞生的基础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应使干部对于党内历史问题在思想上完全弄清楚”,一方面“彻底了解我党历史经验”,另一方面“团结一切同志,共同工作”。第一个《历史决议》在百年党史上,第一次论述清楚党的路线问题的是与非,统一了全党思想,开创了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分析历史问题的先河。第二个《历史决议》同样诞生于非常复杂的党内环境。这一时期党内环境复杂的根本在于两大难题: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问题;二是党的主要领导人功过是非的评价问题。这两大难题的本质都落脚于对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评价上。邓小平同志从“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出发,认为“不是一个人负责,是集体负责”,确保第二个《历史决议》正确指导方向。与前两个历史决议有所不同,在第三个《历史决议》制定之际,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有别于延安局部执政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这两个阶段。因此,历经百年沧桑,第三个《历史决议》着重于深刻总结党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进一步凝练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从而在党的本质、历史使命、行动价值上实现全党思想的统一。第三个《历史决议》不仅沿用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方法。

 

  2.2 领导伟大社会革命的迫切需要

 

  马克思有关国家与革命的学说认为,工人阶级应该打碎旧的官僚军事机器,建立真正的工人自己的国家。1881年1月6日,荷兰社会民主党创始人斐迪南·多梅拉·纽文胡斯致信马克思,请教“社会党人如果取得政权,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的胜利,他们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首要立法措施应当是什么”这一问题。马克思在回信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关于国家与革命的学说,认为这一问题“提得不正确”,并且指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掌握历史主动。第一个《历史决议》澄清了“左”、右倾错误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错误认识,强调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规律,在党的历史上首次以重要文献的形式肯定了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重大贡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重要基础。第二个《历史决议》深入分析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首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这一思想,并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进行了总结,实际上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初步阐释了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第三个《历史决议》诞生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求全体党员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3 与世界展开对话的外在必然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工人阶级解放的实现需要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共产党是国际性的政党。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力量,我们党在各个时期高度重视与外部世界其他政党、进步团体、友好人士的对话和交往。因此,中国共产党既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而奋斗的政党。最初,中国共产党是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支持下诞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持。但是,如何正确处理与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事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第一个《历史决议》总结了党内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严重危害,同时也是对外的一次宣言,表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事实上确立了新的时代主题。国际社会误读党内、国内主题的变化,出现否定毛泽东同志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而第二个《历史决议》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理论自信,维护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向外部世界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总结经验、修正错误的大无畏气概和继续推进中国革命的气魄。第三个《历史决议》诞生于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虽然中国共产党已历经百年,但是外部世界往往囿于意识形态之困,难以正确认识中国革命对世界革命的贡献、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第三个《历史决议》不仅做到了总结历史,还展望了未来,实际上向外部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中国国际地位的认识以及对于开创未来的愿景。同时,第三个《历史决议》也作了坚持开放、坚持互利共赢、坚持和平发展的承诺。可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还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格局、趋势和进程。

 

  3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总结历史经验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该书的发生学路径予以说明,指出“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以及“对这些形式的科学分析”,采取的是与发展过程“相反的道路”,思索和分析的起点是“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这种研究方式是把现实当作逻辑起点,从现实出发回到过去探讨历史,从而立足于历史发展的进程更好地把握历史的核心,实现历史与现实、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三个历史决议具体地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及研究方法。整体把握三个决议稿,党总结历史经验的根本遵循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鲜明主线是党的历史的主流本质,具体对象是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根本目的在于实事求是地看待重大问题。这是三个历史决议总结历史经验的共同性。分别来看,每一个决议对内容的总结又具有差异性。毛泽东同志强调“把治病救人两方面统一起来”。邓小平同志要求最核心的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历史连续性和历史阶段性’‘全面总结和突出重点’‘总结成就和分析失误’‘已有结论和最新认识’这四大关系。”总之,三个决议稿对历史内容的总结体现在凝练了不同历史时期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实践,纠正了党内的错误倾向,确立与维护了党的领导核心,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四个方面。

 

  3.1 凝练了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实践

 

  虽然前两个历史决议制定的初衷在于反思问题、汲取教训、继往开来,但辩证地看,这两个决议稿历经反复修改最终通过的定稿都用了一定篇幅的内容肯定所处历史时期的正面经验。第三个《历史决议》相较而言更侧重于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总结和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本身就是一篇气势磅礴的政治宣言。首先,第一个《历史决议》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大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三个历史时期党的奋斗实践。1944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起草决议的指导原则,即“不要否定一切”,甚至对于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这段历史,毛泽东同志认为“也不要一切否定”。他所提出的“要保留好的东西,这才是实事求是”这一思想,指导了第一个《历史决议》的制定。因此,第一个《历史决议》的第一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党取得了伟大的成绩和丰富的经验,“形成为全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的伟大的重心”。其次,第二个《历史决议》记录了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实践。该决议着重总结了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奋斗实践,认为“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并且从十个方面具体展开阐释,指出这一时期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中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再次,第三个《历史决议》记录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实践,尤其记录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就。该决议深刻总结了百年来党在四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奋斗实践和伟大成就,尤其是从十三个方面着重论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用“实现了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四个“伟大飞跃”高度概括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实践。

 

  3.2 纠正了党内的错误倾向

 

  前两个历史决议在总结党的历史问题上具有相似之处,都是基于一段时期以来党内存在的错误倾向、错误思想、错误行为展开辩证分析,从而对历史错误予以定性和总结。与前两个历史决议不同,第三个《历史决议》举重若轻地带过了此前两个历史决议着重讨论的历史教训,以百年大党的胸怀和气魄呈现继往开来的自信和担当。首先,第一个《历史决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到遵义会议期间党内的“左”倾和右倾错误,尤其深刻剖析了第三次“左”倾错误的主要内容与产生的根本原因。经过延安整风,全党上下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广大党员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基于全党的充足准备,第一个《历史决议》具备了总结历史教训、澄清路线是非的理论环境,因此作为整风运动的理论成果和智慧结晶在党的六届七中全会正式通过。其次,第二个《历史决议》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功过是非等问题。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内的若干历史问题进行了客观评价,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作出结论,纠正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功过是非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增进了全党的团结。再次,第三个《历史决议》对前两个历史决议已经总结过的问题一笔带过,落脚于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说明中所言,“党的历史上的重大是非问题,这两个历史决议基本都解决了”“其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总体上讲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是顺利的”。可见,第三个《历史决议》突破了此前党内党外对历史决议的传统认识,没有再专门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是在继承和坚持前两个历史决议的基础上,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的新认识。

 

  3.3 确立与维护了党的领导核心

 

  百年来的三个历史决议在重大历史关头发挥了维护党的团结、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政治建设方面的鲜明特征和突出优势。首先,第一个《历史决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遵义会议对毛泽东同志在军事方面的主张作了肯定,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是毛泽东同志领导地位确立的起点。1938年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以及1943年王稼祥撰文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进一步明确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第一个《历史决议》指出党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对此前的客观事实作出原则上的确立,以党的重要文献的形式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袖地位,为党的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全党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其次,第二个《历史决议》进一步明确了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实际上确立了邓小平同志的领导核心地位。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和领导地位,同时,邓小平同志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对苏联模式的批判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凝聚全党继续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再次,第三个《历史决议》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大提出“两个维护”,进一步强调了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第三个《历史决议》根据新时代的实践和发展,提出“两个确立”,再次突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3.4 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历史。三个历史决议在以史为鉴、总结经验、开创未来的基础上,推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首先,第一个《历史决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该决议在思想上清除了“左”、右倾的错误影响,在事实上否定了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指示神圣化的做法,在战略上作出了革命彻底胜利和人民完全解放的期待,实际上正是基于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的判断、对问题的分析、对发展的前瞻,是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为党的七大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打下了重要基础。其次,第二个《历史决议》维护了毛泽东思想以及事实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与发展了第一个《历史决议》,强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要求“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这样一来,党内在究竟如何看待毛泽东思想、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这一根本问题上凝聚了共识。这个过程也是邓小平理论逐步发展的过程。事实上,第二个《历史决议》讨论、制定和通过的时期正是邓小平理论初步发展的时期,为邓小平理论尔后走向成熟、形成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再次,第三个《历史决议》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该决议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以“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崭新论述形容党的指导思想,强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突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文化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4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总结历史经验的鲜明特征

 

  恩格斯指出形而上学“绝对不相容的对立”思维在于“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而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注重“是”,同时更注重“是”的成为过程和发展方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历史、分析历史和发展历史的过程,是辩证法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具体应用和不断发展的统一。在三个决议稿中,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虽然是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党情、国情和世情,但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形成了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方法。

 

  4.1 坚持总结历史与开创未来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是立足现在、分析过去、预判未来的结合,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历时性统一。三个历史决议分别对党的阶段性发展历程作出时代注脚。但三个历史决议都没有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把党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作为开拓创新的重要借鉴,更是对革命、改革和建设实践未来发展的殷切期待。第一个《历史决议》引领全党团结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并且深刻地影响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第二个《历史决议》引领全党团结一致向前看,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在这个决议精神的指导下,党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制度和实践认识。第三个《历史决议》重点论述以及着重要求全党要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个目标在于党要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有效对接的理论道路和实践之路,超越建立在资本逻辑上的资本主义道路、制度和文明。可见,三个历史决议体现我们党总结历史的持续性,时间上的先后次序构建了党的历史的联系、积累和发展,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逆转性。

 

  4.2 坚持发展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有两重逻辑:一重是党的历史发展的逻辑,即事物逻辑;另一重是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逻辑,即思维逻辑。前一重逻辑表现出实践的发展,也就是现实的运动,后一重逻辑表现出理论的发展,也就是思维的运动。党总结历史经验的思维运动不仅表现出历时性特征,还体现出每一历史阶段对经验的总结都与这一历史阶段的社会结构相互统一。三个决议稿分别再现了各自所形成的社会的结构性特征,为历史决议为什么会生成于特定历史关头作出铺垫,表现出历史、理论、实践的统一。尽管按照文本的制定时间,三个决议稿遵循历史发展的次序性,但是中国社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共时性结构也是三个历史决议所蕴含的内在特征,其逻辑脉络呈现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通过范畴的逻辑过程,达到思想对现实的具体再现,即以三个决议稿为典范的党总结历史经验的系列理论对中国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现实的再现。从第一个《历史决议》到第二个《历史决议》再到第三个《历史决议》,既是党的历史发展事物逻辑的再现,也是党总结历史经验思维逻辑的体现,这个过程不断完成“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从最初的历史实践出发,经过思维逻辑的辩证运动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再回到历史实践中,而新的历史实践又是下一次“实践—理论—实践”循环的新的开端,这个过程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由此可见,第一个《历史决议》指导了党的百年建设历史当中第一个“伟大飞跃”和第二个“伟大飞跃”,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期革命实践尤其是负面教训的总结,凝练成毛泽东思想,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第二个《历史决议》指导了第三个“伟大飞跃”,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建设实践尤其是负面教训的总结,凝练成邓小平理论,指导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和第四个“伟大飞跃”。同样地,第三个《历史决议》必将在下一个历史决议制定之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新的理论力量。

 

  4.3 坚持把握主流与厘清支流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以及我们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主流与支流的相互统一。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流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其中的百年主线就是党历经了四个历史阶段、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实现了四个伟大飞跃。但同时党的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党对历史经验的认识总结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最初神圣化共产国际决议到否定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指示神圣化的教条做法,从以苏为鉴到打破苏联神话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从提出“两个凡是”到否定“两个凡是”重新回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可以看到党的伟大事业既有成就,也会出现失误,但关键在于不要禁锢于失误和错误中。正因为如此,在对待党的历史时,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把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纳入总结历史的研究范围,在理论、事件、人物的相互关系和矛盾冲突当中,总结党的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机制和科学规律,从而辩证地把握主流和支流,历史地认识党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成就。具体而言,毛泽东同志认为对待主流、支流的关键在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邓小平同志认为对待主流、支流的关键在于实事求是、拨乱反正;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对待主流、支流的关键在于让“失误”和“错误”与“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党的“历史教材”。三个历史决议也分别体现出这样对待主流和支流的思想及方法,从根本上防范化解了党内党外各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三个历史决议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从探索到自觉再到自信的全过程,既体现出党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呈现百年来党主动认识历史、评价历史、发展历史的主观能动性,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5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总结历史经验的深刻启示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历史关头通过制定决议来总结历史经验,是党在各个时期对自身历史及其发展过程的辩证思考,是党的宝贵经验,深刻影响未来的管党治党以及治国理政。毛泽东同志指出,“研究党的历史”“这个研究是必须的”。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学点历史”。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整体掌握三个历史决议及其内在联系,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树立大历史观,在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变幻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找到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策略。

 

  5.1 以自我革命精神审慎对待党的历史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要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关键还是得靠我们党自己”。因此,党必须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不断推进自我革命,以自我革命的精神、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党的历史。三个历史决议都体现了党毫不讳疾忌医的勇气、自觉和自信。这深刻启示我们,党的历史发展的实践逻辑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我们主观上正确认识党的历史、客观对待党的失误、辩证汲取党的经验,是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胜利的关键。第一个《历史决议》制定于革命时期,虽然这个时期只是百年来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的开创阶段,却做到以大党气魄面对“左”、右倾错误曾经给全党带来的惨痛教训,认为“不过是一些部分的现象”,而且“党正是在克服这些错误的斗争过程中而更加坚强起来”。这样一来,就为党的七大批评和自我批评热潮奠定了较好的舆论基础,使党的七大成为党以自我革命精神对待历史问题的典范会议。邓小平同志也开诚布公地承认“我们党也犯过严重错误”,但是,“错误总还是由我们党自己纠正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以自我革命精神审慎对待党的历史,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由最彻底、最先进的分子构成的,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是最可靠的先进战士。

 

  5.2 立足人民立场总结历史经验

 

  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市民社会”,而新唯物主义立足于“人类社会”。在“人类社会”当中,劳动不仅是人类的生存手段,更是人的“类本质”的完全释放。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诸如“人民立场”这样的概念,却尽其一生探索了“人的解放”这一本质问题,他们花费毕生心血探索人类的解放道路,其理论的出发点在于从人出发,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作目的,价值旨归在于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以及实现共产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人民立场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系列问题展开了百年探索,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当作党的建设和治国理政的关键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人民立场”在百年党史四个历史时期的理论导向和实践指向既相互区别、又一脉相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于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于摆脱贫困、尽快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于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个历史决议凝练了以上各个历史时期的主题。毛泽东同志在对关于第一个《历史决议》的说明中强调这个决议不但是“领导机关内部的”,而且是“全党性质的”,同“全国人民有关联的”,对“全党与全民负责的”。第二个《历史决议》诞生之前面临的思潮之多元、情况之复杂,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顶住压力,以大党、大国的气魄拨乱反正,并且坚定“错误和挫折终究只是一时的现象”,而“党和人民由此得到锻炼”,只要全党团结一致,并且“同人民群众紧密地团结一致”,我们党必然会日益兴旺发达。第三个《历史决议》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百年党史积累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之一,正是对百年来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的深刻概括。这启示我们: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时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衡量党的历史经验的重要标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把尊重党的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相统一,把实现党的崇高理想奋斗目标和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相统一,把坚持完成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相统一。

 

  5.3 在总结历史经验中开创未来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具有客观规律性,表现出历史方向性。唯物史观伟大之处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突破了唯心主义把精神动力当作历史发展根本动因的谬误,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规律以及趋势,指明了人类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实现路径。列宁对此进行了丰富和发展,认为马克思主义不仅局限于“解释过去”,而且“预察未来”,并且用实践来“实现未来”。对于世界历史而言,现代化是发展方向;对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各国人民而言,实现现代化是共同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三个历史决议凝练了我们党在重大历史关头为实现现代化所付出的努力,既有正面经验、也有反面教训,既有历史结论、也有历史结论推演的具体过程。同时,三个历史决议都作出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前瞻,这种前瞻既有具体问题上的前瞻,也有思想方法上的前瞻。例如,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指出这个历史决议案在将来“还可能有错误”,但是“治病救人的方针”是不会错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明确要求“必须珍视一切积极成果”“在新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这些成果”“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我们党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于十条宝贵历史经验,要“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由此可见,三个历史决议都要求与时俱进地总结历史经验,在总结历史经验中不断发展经验、形成新的理论成果,从而更好地对未来发展作出研判。今后,我们党要继承和发展三个历史决议动态的、共时的、发展的总结历史经验的做法,既要在重大历史关头、重要历史时期审时度势地展开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以凝聚全党共识、统一全党思想、继续开拓创新,也要用新的理论指导历史实践,从而凝练新的理论,完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思维过程,不断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的历史力量。

 

  5.4 着眼国际格局总结历史经验

 

  《共产党宣言》在全球化的初级阶段就给出了关于全球化发展的“世界性”的理论与逻辑,马克思、恩格斯着眼于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备受压迫的现实状况以及全体人类追求解放的内在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基石,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这一设想和号召。从此以后,马克思、恩格斯超越了西方国际主义思想的局限性,推动建立以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具有阶级性、革命性、世界性等鲜明特征,极大地推进了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和民族国家的解放。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亦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类进步与历史正确的维度,为全体人类的发展进步贡献了宝贵的理论财富、制度财富和文明财富。三个历史决议都在其各自制定的具体时期,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为世界其他民族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革命和建设的范本,为现代化这一目标的实现既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成果,又展现了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时刻彰显大国担当。可见,各个历史决议既有党内、国内使命,也有党际、国际使命。当前,面对国内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我们党要坚持战略自信,深刻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和新要求以及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和新挑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变化的规律,认清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做到在每个重大历史时期、重要历史关头,通过决议的形式总结历史经验,做到自力更生、发扬斗争精神、扩大对外交流,始终保持党与外部世界直接的、良好的沟通。更加重要的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党一定能够凝练新的奋斗实践、形成新的理论成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不断完善,从而更加应该注重通过历史决议的形式对各个阶段的历史发展作出时代注脚,向世界其他政党、国家、人民提供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固有方案,引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

 

  5.5 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不同历史阶段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一次又一次新的飞跃的过程。整体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理论成果的产生都遵循非常清晰的发生学逻辑。就毛泽东思想而言,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没有直接体现在第一个《历史决议》的文本当中,然而这一个决议稿事实上在党内确立了毛泽东思想。随后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同志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以及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系统总结了毛泽东思想,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个《历史决议》从六个方面进一步总结了毛泽东思想,巩固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言,这一理论成果也没有直接体现在第二个《历史决议》的文本当中,然而这一个决议稿事实上在党内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首个重要理论形成的基础。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全新命题,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时代主题。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历史决议的制定为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奠定重要基础。与前两个历史决议有所区别,虽然在第三个《历史决议》制定之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在党的十九大被确立为指导思想,但是值此党成立百年之际,一份面向党内党外、国内国际的重要政治宣言,再一次强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问题中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进一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三个历史决议深刻启示我们:在未来的新征程中,我们党要更好地继承和发展百年以来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延续好、传承好党的精神财富,善于通过历史决议对各个发展时期作出阶段性总结,着重回答好世界怎么办、中国怎么办、时代怎么办、人民怎么办等问题,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共产党新的赶考之路伟大实践相互结合,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从而向人类社会提供更加瑰丽的理论成果,让具有中国实践特色的理论成果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和引领力。

 

  6 结语

 

  对历史作出总结并形成决议稿以统一全党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宝贵财富。三个历史决议整体性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认识历史经验、总结历史经验、发展历史经验的理论自觉、制度自觉和行动自觉的统一。三个历史决议继承性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不同历史阶段及其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精炼展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适时总结党的实践经验以及不断推动形成新的理论成果,仍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条逻辑主线,在统一全党思想、领导伟大社会革命、对话外部世界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解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主要问题提供理论指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只有牢牢把握党总结历史经验这条逻辑主线,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不断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才能做到践行初心使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者介绍:杨蕾歆,女,博士,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讲师。)

责任编辑:柔倩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