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党建园地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思想教育

2020年09月14日 11:20 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 作者:李慧茹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关系提出了一个重大命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新修订的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思想教育,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定力,是新时期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政治任务。

 

 

    一、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正确认识:第一,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民族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第二,有民族必然有民族问题,不同性质的社会,民族问题的产生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是不同的。第三,民族问题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第四,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其次,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为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进入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五个并存”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2019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用“九个坚持”对新中国成立70年民族工作经验进行了总结,为我们应对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牢牢把握多民族大一统这一基本国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在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中,聚焦国情教育,准确把握我国各民族及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至关重要。首先,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国家。一部中国民族发展史,就是一部“五方之民”及其后裔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分化组合,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其次,国家统一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由于中国地域广大,且四周有高山大海沙漠等天然屏障,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内,形成了各民族经济上的相互依赖,进而形成了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形成了中华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整体,统一也就成为了历朝历代以及各民族共同追求的愿望。“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从远古“五方之民”为一家到今天的中华民族一家亲,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和逻辑起点,也是我们理解为什么能够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

 

 

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政治平等、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的制度设计和法律规范,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先进性。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各民族的实际,采取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又保证了在统一的国家中各民族平等管理国家和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它的实质就是各民族在共同大家庭中享有平等地位、平等权利,就是把各民族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愿望用一种制度变成现实。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凸显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性原则和在民族政策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保障。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首先要认真学习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了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特点,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当地经济社会事业,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各民族参与管理自治地方各项事务,这是处理民族问题的中国经验。其次,要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状态,即民族之间的和谐状态,从本质上讲涉及民族之间的平等权利、民族利益等方面内容。要经常性地开展民族政策执行情况大检查,保证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政策的贯彻落实。第三,要从各民族日常交往交流入手,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指出,“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新的历史时期,民族团结工作面临很多新的变化和新的情况,要求我们必须将工作重心下沉到基层,推动建立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努力把社区打造成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大家庭。

 

 

由当代中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大趋势所驱动,民族关系进入了全国性、社会化的民间层面,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相互适应、相互认同的问题也越来越广泛和具体。因此,所有党员干部都要学习党的民族政策,解决好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民族问题或和民族问题相联系的社会问题,这是新时代我们认识民族工作、有效开展民族工作的新视野。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高欣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